万名干部在一线:下乡来的“亲戚”亲得很!

12.03.2017  16:36

   我们村里的下乡干部

  在全省万名干部下乡开展“三联四做”活动中,祁连县的9名“第一书记”和64名扶贫工作队员又扑下身子,扎根村里,向村干部和群众宣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帮助建卡贫困户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用实际行动践行“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光荣责任和使命。

   做群众的“服务员”

  从机关到贫困农村,“工作对象变了、交流方式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怎么能快速弯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这通常是下乡干部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下村进户,深入走访是第一步。

  下到贫困村,总能看到驻村工作队成员在田间地头和村民边走边聊……村情民情就这样一点一滴被他们“掌握”,从机关干部到基层干部的转变、从机关工作到驻村工作的转变、从城市生活到乡村生活的转变的“三个转变”,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完成了。

  一直在省直机关上班的郭建华,是中国证监会青海监管局驻八宝镇卡力岗村“第一书记”,到任后不到20天,他就很快“熟悉了人头、知晓了数据、掌握了底子”。村里不少人都夸奖地说“这样的干部好啊!没有城里人的娇气!”

  随后更加让村干部们刮目相看的是,这个他们口中的“郭书记”在认真分析卡力岗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教育水平、公共服务建设、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撰写了题为《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加快卡力岗村脱贫攻坚步伐》的调研报告,并且协调联系青海证监局、祁连县人民政府、九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局一司一县”结对帮扶框架协议》,深入开展以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

  最让人称道的是,“郭书记”争取协调了扶贫资金38.1万元,分别用于资助祁连县贫困家庭子女上学、为贫困户购买春耕化肥、“一对一”结对认亲慰问群众以及维修村党员活动室等项目……

  村里的老支书沈和民这样评价这位“郭书记”:“他身上没有‘洋气’,只有‘土气’,是一位能说群众话能办群众事的好干部,我们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帮我们想到了!有这样的带头人,脱贫致富近在眼前”。

   做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村里经济怎么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如何提高,这是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第一“工作目标”。

  临时性帮扶只是救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组给自己的扶贫工作“升了级”:以“党支部+”模式,组建合作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借助单位支持,为村里打下发展的根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防止扶贫成功再返贫,保证驻村结束后,村集体能健康平稳发展!

  扎麻什乡河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贵善,从一开始驻村就走村串户,了解贫困户情况,分门别类为19户49人贫困户“建档立卡”,村主任都说:“张队长最厉害的是,每到一户都能和村民们攀上亲戚,坐上炕头,和我们一起吃洋芋蛋,‘张队长’这个亲戚,亲得很!”

  “张队长”带着村干部成功组建了“河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141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整合耕地草场入股,组建藏羊核心群5群2000只,人均增收达300元……

  接下来,“张队长”马不停蹄地与州、县扶贫、农牧等部门衔接,落实了项目资金190万元,建成肉乳兼用型牛规范化养殖区,并积极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农牧科技示范园联系协调,将河东村作为示范园肉乳兼用型肉牛良种培育养殖点。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最让大家敬佩的是,“张队长”总是主动扮演“义务调解员”、“矛盾纠纷排解员”的角色,在他的帮助和劝解下,一直“闹离婚”的王友邦和妻子和好如初:“没有他,我的家庭或许早已破裂,我就没有心思搞生产,‘张队长’更像一个长者……”。

   做强基固本的“指导员”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农牧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担任野牛沟乡边麻村第一书记的张才旦,“进村”后,做了件事让村民很是意外:坚持每月为党员上党课、制定了《野牛沟乡边麻村后进村转化整顿实施方案》。

  张才旦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育党员树立榜样意识“很关键”!在榜样的带领下,进而“双帮”,就这样,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村里17名党员干部结对认亲23户,实现了“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大家都说,有张书记这样的“指导员”,我们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心里就更有谱了。

  “张书记来后,每个月至少开两次会,村里的大事都上会讨论研究、集体决策,决定后还公示。现在村民的心里头觉得什么事都敞亮了,有想法的,都积极提出来,大伙一起商量!”边麻村村委会主任赵有新感触颇深,“不止这些,张书记往民政局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为村里23户贫困户解决帮扶款1.4万元,大病医疗救助金2万元,给贫困户的面粉、贫困孩子的学习用品这些,一样都没少,这些事儿啊,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汗水总是和收获相伴。一年多以来,祁连县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带着责任、带着真情融入基层,为村民兴办了一批实事好事:累计办实事好事900余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0余起。用坚持执着、辛勤奔波和无私奉献,加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建立“党支部+合作社”165个,社员2970人,带动贫困户82户,人均增收385元。2016年全县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稳定脱贫466户1359人……

  数字也许生硬,但脱贫路上,数字的背后都是温暖:在村民心中,这些下乡干部,就是自己的亲人,有他们在,脱贫、致富没有那么难。(乔欣 马文福)

   我的下乡日记

   既要当好致富的引路人  还要做好生活的贴心人

  2月17日星期五晴

  已是早春时节,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冬日的严寒依然席卷着这个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村庄,而村民们致富的精气神却如春天勃勃生机的万物,充满活力。

  今天已经是入户开展惠农项目需求调查的第四天,在这个南北长94公里,东西不到15公里的狭长地带里,尽管已记不清走过多少路程,但是从每个清晨出发,走进一户户牧民家,了解他们的惠农需求、生活困难、政策落实、需要政府在什么方面的帮助、想学到什么技术等情况,时不时还聊到大家的生活变化,当一户户的调查资料不断完成后,我想今年我们将根据大家的需求开展帮扶工作,村民们在致富路上又迈了一步。尕海村作为青海湖畔的一个牧业村,292户89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5户191人,家庭因残疾致贫的有18户22人,因病致贫的14户48人,同时缺少劳动技能也是村里致贫的一项原因。

  2015年11月8日,我开始了在尕海村的驻村“生涯”,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尽管大家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但我深知让尕海村和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我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所以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既要当好大家致富路上的引路人,还要当好群众生活上的贴心人。

  李生福是今天走访的24户牧民群众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户贫困户,71岁的李生福和69岁的老伴儿独自抚养拉扯着两个儿子,而两个儿子都是精神异常的残疾人,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过得“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两个年迈老人的身上,家里仅有的几头牛是生活的全部支撑。

  李生福老人老两口坚强的意志深深打动着我。作为驻村干部,尽管去年在各方争取下,他家又重新纳入了国家最低生活保障,但是我想,要让他家生活慢慢好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家里病稍微轻一点的一个儿子能干活,通过积极引导让他掌握一技之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

  像李生福一样,村里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扎西才让是村里一名上初三的学生,但和奶奶一起生活的他,家里一老一小却因生病多次住院,困难的生活让这位需要学习的孩子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在得知情况后,经多方联系找到了一家资助企业,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一件很微小的举手之劳,2017年1月15日,却收到了扎西才让手写的两页密密麻麻的感谢信。

  我想作为驻村干部,一定要及时了解大家生活上的困难,竭自己所能,尽量为大家多办一些实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村里淳朴的牧民们一同走向增收的“康庄大道”。(尕海村“第一书记”杨昌加 记者宋明慧整理)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