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人民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我省“平安细胞”典型培育工作纪实
“平安是福”——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与追求平安。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将平安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将党中央“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具体化、实践化,如何适应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如何推进“枫桥经验”青海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目标,成为摆在全省政法综治系统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思路目标
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战略任务,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推进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全面谋划、部署和推进平安青海建设。
省委书记骆惠宁在今年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人民对平安的愿望和要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探索“枫桥经验”青海化的有效途径,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努力让老百姓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使让人民过上更加平安和谐的生活。
省委副书记、省综治委主任王建军在今年全省综治暨平安青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持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青海实际、满足群众需要、科学规范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解决好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典型引领,扎实推进基层平安“亮点工程”,为全省平安建设提供示范。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张光荣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前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基层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积极性不高、对社会不良行为少管寡问等现象普遍存在,基层末梢神经麻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激活末梢神经,从家庭细胞和社会单元入手,切实加强“平安细胞”建设,依靠群防群治共同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综治委决定在全省启动“平安细胞”建设。一项以基层亮点培育为抓好手,旨在激发基层活力、夯实基层基础,动员组织全社会和千家万户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综治工作,积“小安”为“大安”,奋力构筑人民群众身边平安工程的行动,在青海大地全面展开。
因地因时制宜积极探索实践
张光荣在赴基层调研平安建设典型培育工作时多次强调,基层典型培育工作不是搞花架子,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务实、管用、可推广。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在解决好“有地方办事、有条件办事”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有能力办事、多办事办好事”的问题。
根据省委、省政府、省综治委的总体部署和张光荣同志的指示要求,省综治办本着“工作规范、基础夯实、治理有序、服务到位、能力提升”的原则,按照“帮扶指导”、“巩固提高”、“创新提升”三种类型,选择确定了8个市州的9个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重点培育。推动全省州、县两级综治办确定了149个地区,同步开展亮点培育、典型打造工作。
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在开展前期调研和专题培训的基础上,以项目化运作方式,积极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700万元和各地党委政府配套资金2800万元,切实保障和推进综治暨平安青海建设典型培育、亮点打造等工作。同时,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充分利用西宁市经验多、人才多的资源优势,积极选派能力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街道、社区干部到青南牧区开展一对一帮扶。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基层亮点培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地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典型,既可复制,也可推广,对城镇、社区、牧区、村社都各自具有较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创新提升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等城区网格服务管理工作起步早、成效显、出经验的地区,通过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和进一步孵化培育,这些地区呈现出“平安细胞”建设的新亮点。
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针对城市商贸闹市区人流密集如何加强社会治理的问题,提出了精细化服务管理理念,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方式治理小桥大街,在周边设立了3个治安岗亭,24小时开展治安值班和治安巡逻;在十字路口建成了大型LED显示屏,加强平安建设宣传和小桥大街精细化服务管理的各类温馨提示;在治安联防体系建设中,组建了100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购置了电动巡逻车,开展全天候治安巡防,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0%以上;沿街市场、店铺、单位、住宅全部实现了店店联防、户户联防,推选了各类组长店,帮助街道、社区维护一方平安、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百姓群众,深受群众好评。
德令哈市滨河路社区着力在拓展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上下功夫,在积极改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服务水平。在办事区设置群众接待处,放置服务指南,公布服务事项办事程序、负责人和监督电话等,尽可能为辖区居民创造良好办事环境,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广泛建立治安联防队、小分队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性联防组织,统一配戴袖标,标准化配备巡逻防护装备,推动治安联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拓展延伸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12名“空巢”老人提供周到便利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赞誉。
巩固提高类主要分布在西宁、海南等市州的农区和环湖地区,各项工作已有一定基础和成效,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突破。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典型培育,目前已基本形成机制完善、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湟源县城关镇既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又是汉、回、藏多民族聚居、伊斯兰教、道教、藏传佛教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社会治理中既有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有城镇化过程引发的问题。今年年初,湟源县城关镇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整合各类资源,探索推行城关镇及所属村(社区)精细化、责任化、实效化管理“五个覆盖”,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比如,全面推行“中心户长制”,在辖区各网格内组织相邻的10户左右住户(楼房由一个单元)组成一个联防组,推选一名威信较高、号召力强、文化素质好的“热心人”或“事务明白人”、“致富带头人”担任中心户长,各户之间签订联防协议,实行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安全隐患联防联控,困难户联帮联扶的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行电信“十户联防、邻里互助”电话一键通技防平台,确保在发生警情、灾情时,达到“一家求助、十家互助”的应急防范救护效果,现已开通4个社区670部一键通电话。“十户联防”防控体系成为防盗防抢、震慑犯罪、应急互助和增进邻里感情、和睦相处的长效群防群治组织新模式。
共和县恰卜恰镇赛钦家园是典型的生态移民小区,近年来牧民群众陆续住进了新家、过上了城镇生活,但是如何进行城镇化管理,更好的融入城镇生活成了新的难题。该小区不等不靠,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牧区移民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模式。目前,小区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设立了自我管理办公室,组建了13名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实现了管理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自收自支,科学划分了网格单元,建立了小区移民信息库;已安装视频监控设备1套、探头4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先后制定完善了《赛钦家园生态移民小区物业自我管理住户公约》、《住户意见建议处理流程》等制度,各项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迈入正轨、走向规范。
祁连县八宝镇城西社区各项工作都要有一定基础,但管理理念不新、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效能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此次亮点培育中,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将技防建设引入社区建设之中,在辖区主要路口、重要部位安装了6个高清探头,切实提高了社区技防能力;以社区联防队作为补充,由社区党员干部带队,分组分片进行职守和巡逻,有效预防了各类可防案件的发生。同时,在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协调联通公司,在社区联通用户中,建立了社区联通集团网,居民可以及时收到社区发送的各类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办事咨询;对社区窗口服务人员提出10条工作要求,并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选派懂民族语言的人员坐班服务,增进社区民族团结和睦。
帮扶指导类主要集中在玉树、果洛、黄南等青南藏区,这里综治基层基础相对薄弱,综治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长效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既是工作难点,也是工作重点,亟需从软、硬件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通过帮扶指导的形式打造培育亮点。
“平安细胞”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以来,省综治办把这一地区的典型培育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实地辅导培训、西宁市各区综治办手把手开展对口帮扶以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典型培育工作的指导帮助。目前,果洛州玛沁县黄河路南社区、黄南州同仁县多哇乡南、北塔哇社区都已搬进新建的社区,软、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正在健全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玉树市西杭街道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正如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平安青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社会长治久安仍将不懈追求。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只要我们坚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钉钉子的精神抓深抓细抓好“平安细胞”工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小典型就一定会串联出一篇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幸福青海的大文章!(学章 红光 宗园 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