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美丽乡村添绿富民
深秋时节,落叶纷飞。漫步于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青山杨柳间,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门前的格桑花儿还争着秋色,远方的客人流连在热情的农家……金灿灿的阳光下,一幅幅“洁、绿、美”的美丽乡村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群众更加渴望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正在一一变为现实。
“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均衡发展、风格多样,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也要留住一份乡愁” 。为此,平安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村容整洁、宜居宜游的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如今,一座座山岭变成了美丽景区、一条条沿线变成了风景长廊、一批批村庄变成了特色景点、一个个庭院变成了农家乐园……
李长福家的收获
地处脑山地区的三合镇瓦窑台村原是平安区的一个贫困村,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与环境,通过实施整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80多户村民从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山坡搬到了附近的平坦地带,从此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新的家园坐落在峡群森林公园景区林区内,村前的河流波光粼粼,凉风习习,两面的山林散发着树木的清香,使人满眼可以贪婪地享受四周沉甸甸的绿色。
从春天开始一直忙碌到深秋的村民李长福,正和老伴在自家院落前淘晒收获的油菜籽,他告诉记者,之前因为一直操办农家乐的生意,家里的农活都搁置了下来,现在天气凉了,趁着淡季,赶紧打好菜籽油。
李长福是村里的前任老支书,见证了村里的发展历程。他感慨地说:“以前,村民们住的分散,除了在家种地,就靠外出打工挣钱。如今,我们集中搬进了林场的平坦地,靠着山水,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增加了不少收入。”
瓦窑台村的“农家乐”办的有多红火,一走进村口便能感受得到,整齐划一的农家院门牌上挂起红红的灯笼,鸟语花香的农家院落一家连着一家,村间道路平坦整洁……
李长福是村里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以前就是简单的开办了一家茶园,那时村里的房前屋后,垃圾、土堆、污水都没人收拾。要是开家‘农家乐’,客人来一次,就不想再来第二次了……如今,村里有了垃圾箱,还建起了休闲广场,各种花啊、树啊都种上了,环境好了,来的游客也多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全村的“农家乐”从最初的7家开办到了30多家。
“有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来办起了‘农家乐’。”放下手中的农活,李长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像我们家里,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接待六七桌游客,一年下来至少能收入四五万元,再加上自家种上点小麦、油菜、土豆,总的下来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不少,日子也是越过越舒坦了。”李长福说自己还想再扩大规模,“比起村里有的农家院,我这儿还是有点小了!”
依托美丽的山水脉络,让村庄融入大自然,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如李长福所说,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祁连德如今也回乡创业,开办起了“农家乐”,在自家门口就能挣上钱。祁连德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不仅海东、西宁市周边的游客来游玩,还有很多外地游客也来体验农家的乐趣,在接待各地游客时,既挣了钱,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生态美”变成“百姓富”——李长福开起了“农家乐”正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保留乡村的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持住优良的生态环境,爱护生态环境,千方百计让水长清、山长绿、天更蓝,让农民回归乡土、创业增收。发展农家乡村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平安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从海东市平安区旅游局旅游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平安区立足于保护青山绿水,着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截至目前,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110多家、生态园11家、农业观光采摘园3家,从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及“农家乐”经营的农民达1500人,不仅让生态区创建有载体,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政府还为新开办的“农家乐”经营户每户发放了一定的奖励补助资金,用于“农家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的盛放
走进平安区的乡间田野,你会惊喜地发现,昔日的垃圾点变成了景观点,黄土坡变成了绿化带,空闲地种成了百花园……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品质、城乡村庄面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村庄主干道卫生整治、村村亮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提升了农民的人居环境;集农民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广场的建成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村民们不禁感慨:“如今村里大变样,家乡的环境变美、变绿、变干净了!一走出家门心情也跟着美啊。”
为建设美丽家园,给村民营造清洁、整齐、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平安区在对农村环境卫生实施综合整治中,通过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疏浚河道沟渠、农作物秸秆处理、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等措施,彻底消除了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房屋乱建、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等“六乱”现象,今年又有1.27万农户4.3万人从中受益。
从户外公共场所的保洁到院内的清洁,从门前三包到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净化,如今,已经变成了平安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环境整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渗透到平安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广大农民正在经历着一场观念的嬗变,各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水管网和天然气管网入户、绿化栽植五颜六色的花卉;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休闲文化活动广场、小游园;拆除土墙、草房和土厕,进行土改砖;安装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
从2012年7月起,平安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制定了“一年求突破、两年见实效、三年亮品牌”和“先净、后美、边整治边巩固、再提档升级”的思路,先后在8个乡镇的104个村实施了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推行“户清扫、村收集、区清运”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三年来,共累计投入资金1400万元。截至目前,全区104个村全部达到了优秀村标准。平安镇被国家环保部授予青海省首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17个。
平安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祁季盛告诉记者,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粉墙黛瓦建围墙,统一样式换大门,国标设计搞建设,调整产业促发展”以及“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全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今年计划总投资8503万元,基本做到了“危房旧房全改造、村庄道路全硬化,饮水安全全解决、围墙大门全更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完善、文化广场全覆盖”。同时,“领导是关键,宣教是前提,资金是保障,群众是主体,重点是整治,难点是长效”的平安经验,也正在全省的美丽乡村之间推广开来。
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身心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座座让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正在沿河湟岸边的平安区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