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西区”:提升核心城区新内涵新形象

23.05.2015  22:24
核心提示:     成立全省首个医患纠纷调解中心;   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在全市率先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helli

  

  成立全省首个医患纠纷调解中心;

  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在全市率先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

  近年来,西宁市城西区以“平安西区”、“法治西区”建设为载体,竭力连打“组合拳”、密织“安全网”,不断提升核心城区生活之区、幸福之区新的内涵和形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西宁调查队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城西区社会治安环境公众满意度为85.37%,居西宁四区之首,各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作为规范城区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城区品牌和提升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城西区以法治建设力促经济社会协调平稳发展,为建设群众满意的幸福之区、生活之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城区的和谐建设,城西区以自己的生动实践努力打造法治西宁的典范。

  不断完善高清视频监控体系,在已覆盖全区13条主要街道及89条小巷高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将监控范围延伸到199栋“老旧散”无人值守小区和楼院,新建高清视频探头126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实现主街、单位、小区、林地、河道、公园全方位防范。

  2000个视频监控探头,构筑了一张全天候、多层次覆盖的视频监控“天网”。通过“天网”的视频资料,及时抓获了偷盗、抢劫的罪犯。去年破获案件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对不法分子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

  组建由210名巡防员组成的专职巡警队全天候巡逻。创新落实“区管面、街管块、社区管楼院”责任制,组建街长巡逻队,阳光老人志愿队、社区治安巡逻队等310个群防群治队伍,形成了上下联动、点面结合、专群互补的防范格局。

  紧紧围绕“平安西区”建设主线,深化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等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进一步拓展“平安细胞”建设深度和广度,区三级信息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和网格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创新设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协调4家大医院、80家小型医疗机构成立全省首家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成功调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医患纠纷12起,涉及金额达200万元。同时,成功排查调处重大矛盾纠纷57起,协调处置4起农民工讨薪矛盾纠纷,为300余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330余万元。

  南气象巷、青年巷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在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得以顺利实施。全区重大项目需经过细化风险指标预测评判,高、中、低风险分别用红、黄、绿标识,对于高风险的项目继续进行前期矛盾化解等,直至预评估风险基本消除才能实施。

  安排资金8500万元,率先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提升基层平安建设整体水平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一项项务实举措为建设魅力西区创造了稳定、有序、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去年以来,针对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不断扩展、涉及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城西区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按照“进驻—孵化—评估—出壳”的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

  目前,青海德音绘本馆、青海梦艺术团、青海省诗词学会等15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内涵的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新路子,在全省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唱歌、绘画、作词写诗、摄影、体育、紧急救援……位于海晏路嘉年华阳光华府的城西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只要群众愿意,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这也充分体现了城西区积极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作为西宁市商贸、文教、金融、行政办公核心区,城西区正在努力开创着新常态下综治暨“平安西区”建设新局面,为辖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