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本色立潮头——平安县平安镇沈家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纪实
开栏的话
岁月流金,辉煌永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全省广大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倾情为群众办实事,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庆祝建党93周年,青海日报今起将开设《信仰的力量·基层党组织建设风采录》和《群众路线中的共产党员》栏目,集中报道全省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为推进“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战略任务做出积极贡献。敬请关注。
在家门口一天就有好几百元的收入,这要是放在以前,平安县平安镇沈家村村民想都不敢想。全村150座蔬菜大棚每天1500斤新鲜蔬菜上市,日增收3万元以上。如今收获的季节里,这样的美事每天都在这个村的田间地头发生。
因为,在沈家村有一个团结务实、苦干实干、勇于创新的村党支部班子,有一群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党支部成员。在他们的带领下,沈家村的果蔬种植户、牲畜养殖户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党支部引来了两只“金凤凰”
走进沈家村,白墙青瓦的农家庭院被一条条水泥铺就的村陌小路串联起来,高高的太阳能路灯竖立其间,间或停放着几辆小轿车,特别是写有“沈家村”三个字的高大牌楼,无不彰显着这个村子的富足与安康。
沈家村地处平安县城南6公里,现有农户512家,人口1783人,耕地730亩。是一个人多地少、居住分散,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最大的产出?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近年来,沈家村党支部着力在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上做起了文章。
按照“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夯实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发展思路,村党支部以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为梧桐树,引来了两只“金凤凰”:生态养猪示范项目和特色设施农业种植项目。
4年前,沈家村党支部多方争取资金240万元,在村里进行微生态发酵床养猪项目,修建生态发酵床模式猪舍34栋。还邀请省内外著名养猪专家为养殖户传授科学养殖技术,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全村规模养殖户达到134户,组建成立了“振兴”、“巾帼”两个专业养猪合作社。如今,这两个专业合作社在养猪业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进仔猪和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
2008年到2013年,沈家村又多方争取资金1400万元,建起150栋日光节能温室,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工程,种植的茄子、辣椒、毛芹、三叶香、食用田七、紫背天葵等精细蔬菜,销售到平安、西宁、西安、广州等地,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该村还建成了500亩大果樱桃和330亩枸杞种植基地。仅此两项,全村户均增收就达到2万元以上。
“如今,村民们都忙着自家的生产,谁还靠墙根晒太阳哩!”村党支部书记沈贵邦道出了个中缘由:“现在村里很难找到闲人,村民们要么在猪舍或大棚里忙碌,要么在县城跑出租,每天仅外出打工的就有300人。
”让群众手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走进村民王丙德的大棚,只见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绿茵茵脆生生的生菜、菜瓜惹人喜爱。除了两个蔬菜大棚,他在村里的养殖小区还有一个猪舍,养着20多头猪,种植业和养殖业一年能挣回6万多元,再加上儿子打工收入,一家4口人年收入有7万元,在村里算是中上水平。
依靠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引导,几年来,沈家村像王丙德一样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村里人不几年就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
沈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班子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充分利用“阳光工程”这一载体,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举办种植养殖业技术讲座,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选派优秀青年到职业院校培训,通过举办田间学校,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形式,对党员干部和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群众就业技能。
目前,全村已有90%以上的党员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家在沈家村的党员沈新,从部队复员之后多方筹资在县城开办了一家灯饰商铺,为客户提供安装和维修服务,既扩展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又解决了村里部分青年的务工问题。2年来,他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店铺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
养殖、种植产业的发展成为沈家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如今,村民家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厕所一样不差,液晶电视、冰箱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
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贴心人
2011年,村党支部争取项目资金56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百企联百村”项目建设。这一年,村里投入200余万元硬化村级道路16公里,投入40万元修建便民桥一座,使村民彻底告别了行路难的历史;投入287万元实现了自来水进村入户,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吃水难问题;投资1899.16万元完成273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投资20万元修建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小游园,投资150万元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沈家村成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党支部严格执行“三议一表决”等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23户58人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困难。2013年,村民王华德的女儿王红霞考入青海大学,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钱来缴纳学费,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时,村“两委”干部为他们送来了3000元资助金,解决了燃眉之急。为解决本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村党支部协调本村民营企业家,每年对村里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贫困生给予500——3000元不等的学费资助。
房子变新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晚上出门有路灯,房前屋后杂乱的垃圾堆、柴草堆不见了,四处鸟语花香,芬芳扑鼻。在村里几乎家家都盖上了新房,20%的人家搬进了楼房,30%的农家添置了小轿车,全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2450元跃升到2013年的6722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沈家村党支部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被评为“海东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