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二十九载教学生涯见证乡村教育巨变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通讯员 惠海珍 摄影报道)“我1989年参加工作,刚好改革开放实施11年了。当时22岁的我,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起成长,见证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感慨良多!”从过去简陋的办学条件,如今,现代化教育建设,短短十几年间,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宝库村小学校长祁万和亲身感受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从事了近30年教育工作的祁万和,从小生活在农村里,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我上小学时,学费是五块钱一个学期,那时候觉得真贵啊!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不到50元钱!那时学校设施很不好,教室的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泥地,课桌、椅子就这么高低不平的摆在那里,仅有的室外活动的场所就是门口一圈20米方圆的泥地。”祁万和回忆说。
改革开放初期,借助国家的“师范生”免费培养政策,祁万和上了师范院校,成绩优异的农村孩子大都是这样的选择,因为“师范生”不仅不掏学费,还能拿工资,对农村孩子来说吸引力很大。
谈起曾经的教学生活,祁万和打开了话匣子,1989年,怀揣着教师梦的他在西宁大通县,几间土房教室、水泥块黑板、长板凳,便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辗转多个学校后, 2012年,祁万和被调到了郭勒木德镇宝库村小学担任校长。
“我刚来到学校时,记得有一节公开课,一位老师准备以生活中超市的小票为引,导入那节课的内容,结果当场就有几个同学说‘不知道什么是超市小票,没去过超市。’当时一起听课的老师们都很吃惊,下课还后详细了解了这几个同学的情况。原来他们的父母都是来我市打工的农民工,早上跟着父母起床,他们上学父母去打工,晚上他们睡了,父母才回来,父母别说带他们去城里的超市里了,连照顾他们的时间都没有。这也是我们辖区大多数孩子的情况。后来,我就觉得要让孩子们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我带着他们去市区的学校参观、学习,回来以后,孩子们触动很大,生活习惯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的教育,只需要抓好学生成绩,传授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见识、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祁万和告诉记者。
祁万和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很多重大措施来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从农村孩子上不起学,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杂费全免,让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宝库村小学辖区的孩子们更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
据了解,宝库村小学1996年建校,初建时仅有6间教室,建筑面积不足700平方米,教职工8人,其中有5人系代课教师,学生人数不足100名;2005年以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三栋综合教学楼。现在的宝库村小学,在校学生增加到1300名,24个教学班。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学校里的孩子们享受的是全免的义务教育。乡村里的孩子有了营养健康的免费早餐。这在以前,真的不敢想啊!”祁万和说道。
放眼如今的乡村校园,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整齐的教学楼,现代化的阅览室、科学实验室,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黑板成了电子白板,鼠标代替了粉笔,多媒体机是教室里的智多星,是学生们开阔眼界的窗口;图书角里一摞摞课外读物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是塑胶环形跑道,身着统一校服的孩子正在那里打乒乓球。耳边传来悠扬的歌声,那是音乐教室里的合唱队在排练。
几十年的变迁,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小康,每个人都真实地体会到了这种变化。祁万和作为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回忆峥嵘岁月,质朴且鲜活的故事,透视着乡村学校的巨变、教育改革的时代烙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信在未来,乡村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