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社会救助稳步推进“救助网”兜住民生底线
在每个月400元低保金基础上,2014年底,任敏又拿到了四川省北川县残联为她代办的邮政储蓄银行卡,卡里有全年重度残疾人护理费用补贴共计960元。自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各项保障金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让任敏感到很温暖。
2014年,22岁的内蒙古低保户周慧勇经历了人生最严峻的一道难关。一场车祸导致他胳膊骨折、头部积水,自付治疗费用共计3万多元。村干部知情后,为他申请了“救急难”临时救助,当一笔5000元的“救急钱”放到周慧勇手中时,小伙子热泪盈眶。
过去一年,像这样温暖人心的救助故事处处可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也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可能挽救生命、点燃希望。
临时救助:
变被动帮扶为主动服务
1月29日晚的湖南长沙,寒风刺骨,在五一大道与芙蓉路的立交桥下,多名流浪者聚集在此休息避寒。27岁的小秦穿着一件略显破旧的黑色皮夹克,坐在编织袋上。这时,远远地过来几个抱着救助物资的人影。
“我们是救助站的。这两天外面降温了,站里有空调热水,热饭热菜,大家可以入站避寒。”小秦还在纳闷时,工作人员已经把抱来的物资分发给大家。
1月28日开始的新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湖南各地的临时救助工作提出了挑战。长沙市的做法是:主动出击。早在去年,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就成立了街头主动救助服务队,每天深入背街小巷、地下通道、桥底隧道,多层次开展街头主动救助。一次次主动帮扶的举动,体现了从机构内救助向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的思维转变。
2014年,国务院先后发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明确将救助范围由城市扩大到城乡,救助对象由流浪乞讨人员扩大到临时遇困流动人员。近年来,各级政府进一步推动完善部门联动、资金保障、机构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长效救助机制取得长足进步。
据民政部统计,2003年8月至2014年底,全国共救助流动人员2161.3万人次。
“救急难”:
从物质救助到综合施救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要是没有政府的及时救助,说不定我已经沦落到街头要饭的份儿上了。”说起县里开展的“救急难”试点,郑合生激动不已。
50岁的郑合生是河南省汤阴县韩庄镇王佐村村民,两年前儿子不幸患上尿毒症。2014年8月,医院终于为儿子找到合适的肾源。手术很顺利,但每个月3500元的药物维持费用等却让郑合生债台高筑。无奈之下,郑合生到镇里的民政救助窗口求助。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后,立即将他列为临时救助对象。几天工夫,1000元临时救助金就到了郑合生手上。
原来,韩庄镇便民服务中心民政救助窗口是该镇2014年为开展“救急难”工作特别设立的。有了这个窗口,困难群众办事就不必再三趟五趟地找对口部门了,直接到这个窗口申请即可。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构建了社会救助体系。“救急难”首次被作为社会救助的基本方针予以明确。年内,民政部又下发《关于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的通知》,在全国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开展了省级“救急难”试点工作。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临时救助301.8万户次,其中城市家庭125.3万户次,农村家庭176.5万户次。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救急难”的综合试点工作,还将在及时监测发现、如何及时报告受理、及时转办转介等方面进行探索。
最低保障:
从因病致贫到脱贫立身
对于特困家庭来说,低保金尤其宝贵。这笔救急钱,往往是支撑他们实现从困境往宽裕转变的基础保障。随着全国城乡低保对象的低保金连年上涨,许多低保家庭看到了脱贫立身的希望。
辽宁省法库县拉马沟村村民荣明山治病花费9.8万元,通过新农合报销和大病救助,最后他自己只掏了2万元。自2014年低保待遇提高后,荣明山一家人感觉负担减轻了许多。
和荣明山一样,全国城乡低保对象的低保金也实现了连年上涨。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7089.2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月人均411元、231元,同比增长10.1%、14.1%;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为274.6元和125.3元,同比增长9.1%、12.5%。
连年上涨的低保金,来自于各级政府力度不断加大的民生投入。过去一年,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城乡低保资金支出达1538.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待遇在提高,救助范围在扩大。随着一项项举措的实施,困难家庭的孩子们有望不再因经济原因上不起学、患大病没钱治了。 (经济日报记者 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