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成效显著

16.02.2017  17:36
2016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八进”活动为载体,全力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八年创先进”第二步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呈现五个方面亮点。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持续高位推进创建工作的新机制。 分类推进“八进活动”,印发“八进”实施方案和测评指标,全面启动创建活动进家庭、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寺院、军营,分类细化测评指标、分项标准及量化分值,营造了人人有责、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生动局面。建立落实创建目标考核体系,省委省政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核与市州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并列为两大考核体系,实行平行考核。并开展了全省首次创建工作专项考核,评定优良等次,及时发放兑现创建奖,形成了全省上下竞向创优的良好局面。大力创建先进典型,指导海南州、海西州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了14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2个省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建成10个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二、 深化思想引导,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先后举办玉树赛马节、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果洛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5次,完成电影《德令哈之夜》、纪录片《青藏高原上的藏医药传奇》、藏戏《松赞干布》、歌舞剧《彩虹儿女》、图书《湟鱼》等反映青海历史人文特色的作品31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文化创作、有奖征文、“民族团结杯”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全省“民族团结杯”文艺汇演和巡演活动,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剧目金奖和最佳编剧奖。9月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40多万份(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320多场次,举办宣讲活动440多次,在全社会营造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的强大舆论声势。举办全省民族宗教知识电视竞赛,8个市州及省直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业等60个单位参与,历时4个月,参赛人员近2000人,有效扩大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知识的覆盖面和知晓率。 三、加强依法治理,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开展纠纷排查化解月活动,从2016年起把每年3月份作为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各级领导下访一级,干部入村进户排查,并综合运用领导包案、分流交办、分级化解、督查督办等多种方式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个月内仅重大矛盾纠纷排查1862件,成功调处1714件,调处成功率达92.1%。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并在大通县开展试点。落实省州县乡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5462件,化解14235件,化解成功率达92.1%。提升法制水平,启动“七五”普法,持续开展法律“七进”、“双百”法治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开设覆盖甘青川藏区的藏语法制广播节目,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指导海西州、果洛州、黄南州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推广升级班玛经验,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出台《青海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立联网运用工作实施方案》,全省市(州)、县(市区)重点部位和主要街道、路口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全面深化平安细胞创建,确定典型培育项目21个,落实资金1674万元,提升了创建质量和水平。开展了全省农牧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共和县恰不恰镇、兴海县唐乃亥镇、贵德县常牧镇实施综合整治,对海西州天峻县、都兰县沟里乡挂牌整治,对黄南州12个重点乡镇、11个重点村、21个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回头看”,对玉树州61个村寺进行“村寺并联治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树立法律权威,有效争取民心。 四、强化依法管理,有效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3月份开展寺院法治宣传月活动,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680余次,召开各类座谈会1350余次,发放各类“双语”宣传资料183700余册(套),受教育教职人员43800余人(次),宣传覆盖面达98%。广大宗教教职人员的“四个维护”、“五个认同”的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暨活佛阿訇说宪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271名宗教界代表人士巡回举办宣讲活动1932场(次),宣传法律知识、解读经典教义,引导僧俗群众尊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开展“书香青海•进寺院”读书活动,发放宗教政策法规和法律图书50000余册,制作发放知名宗教人士说宪法光碟3000余张,并组织教职人员学习观看,掀起了宗教界学法的高潮。全面启动新建的省藏语系佛学院招生工作,招生规模、报考人数均创新高,首期3个班次、120名学员开班学习,佛学院培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扎实推进“八进”活动,夯实创建工作基层基础。 进家庭,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创建先进户16.7万户。进社区,开展“新服务、新风尚、新生活”活动,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116个,与天津等15个省市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创建先进社区109个。进乡镇,积极应用现代媒介深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牧区延伸,创建先进乡镇(街道)99个,村(牧)委会1042个。进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1课时,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每周2课时,并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创建先进学校703个。进机关,以窗口服务单位为重点,强化从业人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面向少数民族的特需服务,提供双语标识,配备引导人员,创建先进机关(单位)达30%。进企业,深化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开展非公经济创建活动宣传周活动,组织“民企帮村”、“村企联建”等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计划,签订投资、帮扶等项目25个,140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164个贫困村结对签约,累计投入项目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及各类捐资2亿元,吸纳民族地区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2万人。进寺院,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为载体,召开活佛论坛、阿訇论坛17期,省州县举办宗教人士培训班320期,培训人员7650人(次),创建和谐寺观教堂490座。进军营,开展“结对子、交朋友、抓宣传、促帮扶”活动,与驻地65个村社党支部、50座寺院、46所学校、28所医院、21个美丽乡村、15所福利和敬老院结对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