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年底“突击花钱”如何不再是个“技术活”?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日前,一条来自微信朋友圈的炫耀帖,将深圳海上搜救中心变成了舆论的焦点。
据深圳本地媒体报道,深圳海上搜救中心在海边的五星级酒店召开培训会议,日人均消费近千元,引发了关于他们是否是要在年底突击花钱的质疑。虽然相关部门已给出“已列入年度预算”的回应,但如此大手笔的培训,大家有这种联想也并非不合理。
翻阅历年数据,突击花钱几乎年年被曝光。据第一财经日前报道,2014年全国财政预算更是尚存4万亿。年关将至,钱没花了,成了很多单位的烦恼。今年的“突击花钱”已经开始了吗?
突击花钱,手段“推陈出新”
调查显示,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传统意义上比如 高档会议、公款吃喝、旅游考察、天价演出……等这样的突击花钱方式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但是诸如“先开发票、年后再实质消费”等手法却层出不穷。
在记者走访的安徽黄山、吉林长春等地,不少旅行社、度假城、活动公司的负责人都抱怨“这个年关不好过”。确实,与往年情况不同,今年的单位包团、政府接待,年底庆典等业务大幅削减,至今暂时没有订单。“明显感觉,很多行业都显得萧条了。”
与此同时,记者也有另外的发现。在通过电话暗访多家网络电商,自称单位要采购多部苹果平板电脑的过程中,不少商家称“不仅发票数额随意写,金额也可以商量,临近岁末,经常有单位来采购。”
一些酒店销售部工作人员也表示,“年关将至,到酒店先开发票后对抵消费的单位也存在不少,我们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你们放心。”“发票类别、金额都能按你的意思开,即使提现也不用留条。”
今年花不完,明年就会少?
福建某单位的财务人员小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样的突击还钱实属无奈。“今年如果这笔钱拨一百万给你,如果没有花掉,你明年就不要想拿到多少。省着用反而越来越少,还不如敞开花。”只能把今年核定的钱花完,否则会影响到来年财政的核发资金数量——这成为不少单位年底突击的理由。
多年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刘先生则说,不突击花完,不仅来年额度变少,麻烦也更多。“比如当年计划任务没完成,当年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明年连事儿都要重新申请。”只好“事儿还没做,先把账平了”。
但也有基层公务员表示,预算一般分为日常工作经费和重点工作经费,重点工作经费可以采用“一事一议”:这种制度下,资金不够的话可以随时走流程,突破预算额度,不用重新申请,以后想完善可以再做二期三期,这是有效遏制“突击花钱”的新方法。
观察员评论:加强预算审核 尝试规定创新
针对“2014年年底财政预算还剩4万亿”的现状,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春蔚认为,今年预算盈余如此之多,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今年的反腐使公款吃喝大量减少,其次行业的自我约束带来示范效应,最后是预算的设置问题。她提出,越到年底越需要严格的审计,“今年花不完,明年就减少”的规定,实际上是部门管理陋习中的因循守制。
观察员肖锋提出,预算审定的专业性要好好把关,在人大、财经所之外,应该设置第三方进行审计和严控。此外,他认为,应该适当考虑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税减费,增加企业发展后劲,把财富的蛋糕做大。
如何减少“突击花钱”,张春蔚认为未来至少有三项工作可以尝试。一是建议近两年不以年关为关,“今年花不完的钱,可以挪到明年去用。”这样把钱留下比乱花掉要好得多。二是针对每年后两个月可以进行专门立项审计,三是应该把各项都做得更阳光透明。
专家意见:公开透明,加强监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原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先生认为,针对当下一些新的“突击花钱”手段,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研究,理清关键点,“早日把这些问题压下去。”
在监督方面,叶老师指出多媒体、全媒体监督是一个好的方式。此外,也应该尝试按季度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每年后两个月单独公开等方法,加强审核。
针对大家担心的“一事一议”不现实的问题,叶先生则提出可以尝试“零基预算”的方式,“我们不考虑以前花多少,我们现在来重新来算一下你要做哪些事,做这些事要花多少钱。”
最后,叶先生强调:“公开是让大家知道这个钱花在刀刃上还是刀背上一个最重要的方式。”预算的公开应该越清楚越好,让大家看得懂预算,看得到预算。(记者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