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省申报虫草菌培养专利

29.08.2016  07:39

  青海新闻网讯

   口述:沈南英

  记录:记者徐瑞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青海省专利局的成立,青海陆续申报了一批专利项目,由我负责的冬虫夏草真菌及其人工培养方法成为青海的首批专利项目之一。

  冬虫夏草作为我省的名优产品一直畅销世界各地,是当年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自古以来,冬虫夏草的药效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据一些古籍记载,冬虫夏草具有“润肺、补肾”的功效。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冬虫夏草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中药材。但它只能生长在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产量很少。青海出产的虫草占冬虫夏草总产量的80%左右,所以对于青海的本地特点而言,研究虫草很有必要。1985年4月1日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虫草课题小组将发现和培养虫草真菌的方法公布于众并申报专利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虫草真菌才成为了可能。

  我接手这个项目是在1979年,当年为了是否开展这个项目,省上的有关部门还进行过一次讨论。最后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思路,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青海省外贸厅的带头下,这个项目上马了,我作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副主任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参与了这个项目。我以前一直从事有关草原灭虫、灭鼠的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曾专门和苏联的草原研究领域的专家学习了一些理论,并通过实践找到了应对草原虫害的方法。后来,我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兽医张生民学到了一些真菌学的知识,这些经历对我今后研究虫草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1979年起虫草课题的研究正式决定设在玉树,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待在实验基地。5月份正是虫草刚冒出头的时节,很多牧民都会在虫草产区挖虫草。我发现虫草的寄居虫蝙蝠蛾的幼虫都生长在山坡的背阴面,而山坡的阳面则是草原害虫生长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我曾在中山大学进修过真菌学,知道虫草形成前,蝙蝠蛾幼虫也是吃草根的,虫草菌进入蝙蝠蛾幼虫的体内并吸取营养时,一根真正意义上的虫草才诞生了。我当时想如果能通过一种方法将虫草菌找出来,就可以实现人工培育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可能实现虫草菌的人工培育,还能为保护草原提供一种思路,于是我便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虫草研究。

  虫草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便,从实验基地到县城要走三天的时间,由于虫草的生长环境是低温的环境,所以我选的实验基地都是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产区,那里夏季的温度终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有时为了挖虫草,我们课题组都会住在实验基地。后来,青海省外贸厅的同志给我们提供了一辆越野车和登山装备,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虫草不同于其他物种,通过人工养蝙蝠蛾幼虫的培育方法成本太大。一方面虫草菌喜欢低温环境,人工制造低温环境成本过高。另一方面,蝙蝠蛾的幼虫长到一厘米左右时会攻击同类,所以一个培养器只能放一条虫,不适宜大规模培养。所以我们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决定收集成熟虫草的孢子然后通过生物发酵的办法培育出虫草菌,就这样我们每天在驻地附近挖虫草然后将挖来的虫草堆放在固定的位置,再给每个虫草包上白色的纸袋,以便收集虫草的孢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培养基,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将捕捉来的上千条蝙蝠蛾幼虫碾碎,做成培养基,结果虫草菌的长势很好。但每次实验都会用到大量培养基,而这种用蝙蝠蛾幼虫做出的培养基不易取得,经过对上百种材料的筛选我们得到了一种适宜虫草菌生长的培养基。1982年时,实验室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虫草菌。

  1982年,我将培养成功的虫草菌带到南宁的一个真菌学术报告会演讲时,会场的很多专家都非常震惊,当年受到日本虫草领域专家小林义雄有关冬虫夏草就是一种拟青霉菌学说的影响,多数人并不相信我们课题组培育出来的是虫草菌,但不少专家用基因鉴定的方法比对出培养的虫草菌就是野生环境中的虫草菌时,很多人开始怀疑以前的观点。1983年我去参加在无锡举办的一个全国性的真菌学术研究会时,会场中不少年轻的专家都支持我们的实验结果。此后我们课题组的这项实验便在虫草研究领域中渐渐有了名气,1984年我通过青海省科学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得知专利局要成立的消息,便有了申报专利的想法,于是我在1984年时,将培养出的虫草菌和申报资料一并交给专利局的人了,不久后,这个专利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