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多元增收天地宽——大通县2017年贫困人口务工就业纪实

29.01.2018  18:08

  青海新闻网讯 实施贫困群众转移就业,不仅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城乡融合,稳定农村经济的一项有力举措。近年来,大通县开阔思路、用好政策,精准服务、打造品牌,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把钱用在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上,真正使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途径。

   抢抓机遇,助推贫困群众增收。 新华农机科技示范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经营+全程机械化种植+贫困户”的发展种植服务模式,多年来免费为上寺咀村60户贫困户提供农作物耕、种、收一条龙服务,将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到周边村庄,提高了种植产出率,降低了贫困群众种植成本,实现了农作物从种到收全程的机械化作业目标。同时,抓住政策带动、资金支撑的好时机,通过“先建后补”购置7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免费为62户贫困户提供耕、种、收服务,节省生产成本3.78万元。在农忙时期吸收252名贫困人口务工,发放务工工资50万元以上。由合作社负责,与相关用工单位联系衔接,及时将周边村庄有务工意愿的50名贫困人口输送到黄南州河南县、果洛州达日县等地企业务工,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打造品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多林镇下浪加村以支部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农户为主体,围绕“支部+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劳务经济,依托当地挖掘机、装载机劳务产业资源优势,打造“朔山挖掘”省级劳务品牌,全村224户农户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226台大型挖掘机(贫困户购置挖掘机16台),先后在省内外的海西州、玉树州和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城市开拓出大通品牌劳务市场,每台挖掘机每年净收益15—20万元,劳务总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挖掘机产业辐射带动全镇劳务经济的发展,打破镇与村,村与村区域界限,通过村村联动、上下联动,走出了一条抓稳定、构和谐、促发展的新路子。

   组织引领,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近年来,城关镇塔哇村个别村民凭着吃苦耐劳精神和精明的头脑做起了收割机服务挣钱的路子,农机服务在全村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立了农村农机化服务队流动党小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村里成立了大通义和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共有收割机33台,从业人员达到50人。一年工期限为6个月,主要在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份,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