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从美化家园出发

12.10.2016  14:05

【编者按】近年来,农村环境的改善整治正在成为各级政府案前的头等大事。而更早意识到这一点的青海,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争取国家的支持,并从还不宽裕的省级财政中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

在财政部和环保部的支持下,“十二五”以来,青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由最初的村庄试点到2011年列入全国连片整治示范省,2014年、2015年列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拉网式覆盖试点省。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2515个、覆盖率达到56%,总计投入15亿元资金。处于三江源生态保护最前沿的青海省广大农村牧区群众,正在成为青山绿水的实施者、见证者、自觉保护者。

经济聚焦

从曾经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今天的“户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花中”,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的赵朝邦老汉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最有感触。他说:“自己的一个老哥前两天刚刚到外地的闺女家住了几天。回来的时候一到村口,看到熟悉的街道上整齐、干净又漂亮,直说还是家好,咱农村现在可一点儿不比城市差!”

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污水处理厂的尼玛旦增感慨道:“地震以前,结古镇上全部都是旱厕,生活污水直接倒进路边的水沟,走在街面上都是怪味。现在好了,虽然不明白污水处理是什么,但是我们都知道进入厂子的污水净化之后都能直接排进巴塘河,新玉树也有大城市的样子了……”

农村环境大变样

户户发放垃圾桶、村村都有垃圾斗、乡乡配备垃圾转运车、县县建垃圾填埋场,这是青海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变化最典型的缩影,浓缩在已经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的海东市平安区。

无论是走在石灰窑回族乡的下法台村,还是到三合镇、巴藏沟回族乡、小峡镇、沙沟回族乡等村庄里,村村、户户都养花,有的家里把堂前屋后的七八分地都拿出来种植花卉。从村头远远望去,金盏菊、芫荽梅、杜鹃等鲜花五颜六色延展次第铺开,与高处的松柏、杨柳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的静态山野村庄油画。

平安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户清扫、村收集、乡集中、县拉运”的城乡一体化环卫保洁管理模式,各村则实行环境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把村子保洁任务网格成一小片一小块,由分布在全区各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员,与“门前三包”的村民、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每天坚持清扫保洁全村巷道、房前屋后等地段,而且每天村干部带头督促、检查。

全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实施三年,先后开展集中整治达2990次,清运垃圾杂物达6.86万吨,参加人员达67950人次,清理柴草堆、粪土堆15332处,清理河道660余公里……

“全省以‘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人畜粪便的环保利用,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从2011年开始,借着中央财政以及环保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对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农村周边等重点地区进行了部署。省上提出‘扫堂迎客’,初衷就是想切实改变农牧区环境状况,提升‘大美青海’的旅游形象。”省环境保护厅科技标准处副处长久贤说。

牧区环境提档升级

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平安经验”诞生,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坐不住了。进入2016年,按照省政府“生态保护第一”以及州委、州政府“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要求,杂多开展有重点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江源清洁工程、子曲河至县城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工程;完成了全县31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编制和上报工作;初步建立了城镇和乡村垃圾处理的机制体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奖惩机制已纳入村规民约。

捡拾垃圾在很多牧民的生活中可能并不少见,而将垃圾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可是让不少的城市居民都大开眼界——

建设“生态杂多”,杂多县想到了从学校这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殊群体入手,通过校园环保教育和实践,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增强环境教育效果。

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设立校园“垃圾换文具点”。用10个塑料瓶可换一根中性笔,2个塑料饮料瓶可兑换一根铅笔,一公斤废纸可兑换一根钢笔,0.5公斤以上的不可回收垃圾可换一本日记本……这让环保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有趣起来。

这种别出心裁的做法,有力影响带动了家长和周边的人主动去分类垃圾、回收废品,保护城市环境。

在夏果滩社区、吉乃滩社区,按照“垃圾不落地、出户即分类”的原则,率先实施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收效良好,并已在其他7个社区全面推行。在扎青乡地青村,县上动员牧民群众,探索开展牧区垃圾回收利用处理试点。

截至目前,杂多县环卫工人已达到270名,基本能满足县城街巷、社区、省道沿线等重点部位环卫需求。投资4900万元,日处理能力0.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进入设备调式阶段。县城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面积达到7万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328株,县城及周边区域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杂多悄然迈进省级卫生县城行列。紧随其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等也正在综合整治的路上奔跑,为全省牧区家园美化带头。

三江源环保项目再创新

近几年,为了解决青海地区海拔高、温度低、气候原因对污水处理产生的影响,青海省勘察设计协会的相关专家、科研机构联合企业不断探索、创新。经过不断创新工艺,研发出适合高寒地区低水温的YYGN高能等离子污水处理工艺,并且根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水质、水量不均等情况研制的多重组合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为青海省农牧区探索出一条现实可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创新之路。

目前,全省已经有180多个村庄建立了小型污水处理站,并逐步依托县城污水处理厂,形成独立的闭环污水处理系统。据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种小型污水处理站,每个站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省内不少的县财政都安排了专项资金保证正常运转。目前,海东市的平安区、乐都区,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都运行不错。

三江源头的垃圾分类处理正在一步步推进,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可回收垃圾收集由于运距太长,运输到西宁等地成本过高,为此,杂多县等先后投资建设了垃圾压缩装置,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2016年,省环保厅与国家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华南所组织专家,开展高寒地区农村牧区垃圾处理研究工作,为青海省高原地区垃圾气化处理提供解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青海省高原地区小规模垃圾热解气化处理示范项目已经获得通过。

目前,针对地处三江源和环青海湖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杂多县、玛多县和刚察县的智能热解气化装备经过普通装置的改进,已经解决了垃圾焚烧不彻底、烟气处理工序不完善等弊病,其中,刚察县的项目即将投运,杂多县、玛多县项目正在加紧施工,省环保厅已经投入资金1100万元。

一系列环保项目的投入,不仅为青海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硬件基础,更为青海这个生态先行区环保科技创新趟出了新路。(黄晓姝)

经济走笔

家园美化需要“内外兼修”

经过八年努力,广袤的青海农牧区5000多个村庄已经整治过半。全省的农牧区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正逐渐向农牧区延伸,农牧区环境状况的家底正一步步被摸清。

然而,当前农牧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依然存在不容小觑。从外部看,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牧区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从内部看,生存需要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农牧民及政府对农村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宣传不足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制约,导致环保意识不强等等现象,已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把农牧区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已经成为青海的重要任务之一。(黄晓姝)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