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青海·廉福章故事(2)——一个未签订的“合同”
时光可以淹没很多,而那些曾经深深触动心灵的珍贵片段,往往经风历雨沉淀得更加难以忘怀。在76岁高龄杨习明的记忆里,就刻有这样一段已经过去三十几年的往事。
这条杨习明总爱在朋友圈讲一番的“旧片段”,事关廉福章。
“杨校长,我是廉福章,晚上抽空来我家里坐坐。”那是廉福章在海晏县当书记期间的一天,县中学校长杨习明接到这样一个有些意外的电话。
挂了电话,杨校长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县委书记找自己究竟有什么事呢?
晚上8点多,走进县委清一色的低矮平房居住区,杨习明叩响了廉书记的家门。
一张床、一个桌子,一只土炉子,两把靠背椅子,整个屋子不过十二三平方米,屋内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别拘束,咱们就像朋友一样一起聊聊。”廉福章一边将煮好的熬茶端给杨习明一边说。
杨习明简要地向廉福章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廉福章边听边记录,不时点点头,突然间开口说道:“我想和你签订个合同。”
“什么合同?”杨习明吃惊地问道。“只要学校一年考上一个大学生,县里就给学校一定数额钱的奖励。”廉福章解释说。
“签合同”,这个现如今极其“大众化”的词汇和行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偏远落后、信息并不如今天迅捷的海晏来说,近乎是个新鲜词。一个县委书记要和中学校长“立军令状”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都是公家的事,我俩签什么合同,还是算了。”杨习明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廉福章笑着说:“你回去考虑考虑,明早我先去学校里听堂课。”
学校早晨8点30分开始上课。第二天一早,廉福章不到8点就到了学校,他自己先走进食堂查饭菜,又去学生宿舍摸被褥,再到学校操场看场地……每到一处,都瞧得问得非常仔细。
“您准备听语文还是数学课?”一番查看后,也快到了上课的时间,杨习明问道。
“我就听你的课,我听校长的课,你听老师的课,你要经常听老师的课。”在廉福章看来,群雁高飞靠头雁,校长的讲课品质,关系到全校教师的水平。
杨习明马上要上的是一堂政治课,廉福章走进了教室,坐到了最后一排。
讲台上,杨习明讲起党的“三大法宝”和四项基本原则。讲台下,廉福章跟同学们一样认真听课,还记了满满3大页笔记。
听完课,廉福章向杨习明提出几条意见建议:要增加板书,让学生容易记住讲课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做全面发展的人才……治穷先治愚,教育要先行,临走时,廉福章叮嘱杨习明办好中学,为社会多培养人才。
“虽然最后我和廉书记没有签订合同,虽然廉书记那天早上到学校的时间也就两个来小时,但他说过的话就像刻到我大脑里一样,常想常感觉到往事就在眼前。”时光跨越到2015年4月,一个暖意融融的早上,面对我们,杨习明又一次有条不紊用充满敬佩的口吻回忆到。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发展之本。如此今天众人熟稔于心的理念,彼时人们的认知并不深刻。“那时候,廉福章的教育思想透出的是一种大智慧。无论那时还是现在,一个县委书记走进教室当‘学生’听课,体现的是亲基层的工作作风。”曾在海晏县中学工作过的老教师们说。
“与其说廉书记听了我的一堂课,不如说廉书记给我上了这生最难忘的一堂课。”杨习明感慨。(李彩芸 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