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青海·廉福章故事(3):七年煤矿时光
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不论在壮年还是耄耋之年,不论在工作时还是退休后,廉福章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谁能想到,当年已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副秘书长的廉福章,也曾在特定的时代,放下笔杆拿起铁锨,下了矿井,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海北红旗煤矿的条件异常艰苦,但廉福章未曾叫苦喊屈过一句。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启甲曾陪同领导去红旗煤矿检查工作,当他看到廉福章除了眼睛明晃晃,全身上下全都黑漆漆的,泪水瞬间浸湿了眼眶。刘启甲回忆:“那个时候煤矿的条件比现在差得多。在井下,危险程度暂且不说,我只在井下10分钟,上来吐出的痰全部都是黑色的。”
但廉福章却不当回事,他不仅和工人们打成一片,而且很快成了煤矿上众人皆知的“铁人”。工人们都说:“铁打的廉福章,晚上没瞌睡,经常连轴转。”工人每天三班倒,他每班都要跟着大家一起下到井下,从未间断过,过年过节也不例外。
海拔3500米,气候高寒的海北多隆煤矿,环境较红旗煤矿更加恶劣,当时,因全省对焦炭需求与日俱增,多隆煤矿迅速开始筹建。在红旗煤矿工作一年零四个月后,从办公室走进矿井深处工作依然出色的廉福章,临危受命“转战”到多隆煤矿。
在多隆煤矿,他更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没白天没黑夜地忙碌着,经常忘了休息。一次常规的医院体检后,医生告诉廉福章,他的肺部有黑点,很可能是由于长期下煤井工作造成的,叮嘱他以后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不能太拼命。可出了医院,廉福章就悄悄地将体检报告揣进了口袋,回到矿上依然忙碌在井下。
“在廉福章心里,一心为公大于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为民谋利。即便走在人生的最低谷,他仍旧不曾迟疑,不曾倒下。”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
那是艰苦的七年岁月,但也彰显出逆境中廉福章共产党人的襟怀和担当,更加锤炼了他的品格和意志。
可贵的还在于,无论是那时还是以后,没有人听到过他的抱怨。尤其是在退休后的23年里,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和他周围的“老伙伴”们都说:“煤矿那几年很辛苦,可就算聊天提起那段经历,他或是轻描淡写而过,或是幽默地讲述一些大家一起工作的快乐事。”
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党性。无论什么岗位上都坚守本色,即便是退休后本色依旧,这就是同事们眼里那个“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从来没有动摇过,特别有威望”的廉福章。23年的退休时光里,他尽心竭力服务退休老干部,为丰富海北州文化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关心社会事业等发挥着余热。(李彩芸 张海虎)
相关新闻:
仰望廉福章青海出了个廉福章。
最近一个时期,《青海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陆续报道了廉福章的事迹,廉福章的名字从青海湖畔走向了华夏大地,那些曾经到过原子城的人们循着廉福章的足迹再次想起了海北,想起了那片广袤的草原。
凡是读过、看过廉福章事迹的人们,尤其是看了廉福章留在药盒上的遗嘱之后,心灵无不受到震撼,并由此敬佩廉福章,仰望廉福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对党的主义、纲领、宗旨、目标,忠诚崇信;对党的章程、组织纪律、政治纪律,严格遵守;对党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力而为。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活着是共产党员,死了还是共产党员,当我头脑还清醒的时候,特缴上一万元党费,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党费,请党组织收下。”
这是一份多么感人的遗嘱啊!它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折射出一个老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诠释了一名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
今天,虽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出现了多元化,但仍然是先进不断涌现、典型人物辈出。这不仅因为时代需要先进典型,人们呼唤正义和良知,更是因为像廉福章那样的先进典型们代表了时代的主流精神,反映的是社会的正能量,他们的身上始终流淌着“信念”的血液。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应该说,廉福章就是“脊梁”之一。他夙夜在公,心系群众,肩上有责,心中有爱;他大公无私,不计名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常思贪欲之害,常畏法纪之严,常念人民之恩,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仰望廉福章,学习廉福章,就要不断矫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不抱非分之想,不堕清廉之志,不失进取之心,多思为民之道,多谋发展之策,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自己良好的官德和政绩“留得清白在人间。”(木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