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建立温馨贴心之家 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组织
点一点,流动党员底数更清晰;微一微,党课知识随地学。今年,海东市乐都区针对流动党员底数不清、组织与党员互相联络难、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在“党员空中活动室”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站”、“登记站”、“加油站”,为广大流动党员营造了一个温馨、贴心的“流动党员之家”,做到了党员流动不流心。
截至目前,乐都区已有90余名流动党员主动到“流动党员之家”报到;区委组织部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情况,摸清底数,从而建立“定期上党课、双向常联系”的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模式,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党员服务关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海东市根据社会形态和农村生产形式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着力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既强化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又推动流动党员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作用,收到较好效果。
其中,平安县针对流动党员“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思路、新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服务跟得上、作用好发挥,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乐都区全力打造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信息员、联络员、培训员、服务员、引导员五支队伍,实现了流动党员档案有资料、联络有途径、活动有保障、创业有平台“四有”目标。
多年来,为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及时掌握情况,海东市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流动党员定期回访登记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掌握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外出时间、从事职业、流入地址、联系方式、参加活动的详细信息,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做到流出有报告、中途有联系、返乡有回访、思想有汇报。各区、县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指定临时负责人,明确服务点和具体联系人的工作职责,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的生活和教育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县针对临空经济园区征地拆迁中农村党员大量外迁居住的实际,以乡镇为单位,通过租用办公用房、配备办公设备,分别建立了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并在县城建立了7个外迁党员临时服务点,通过建立外迁党员台账、悬挂牌匾、发放通告等形式,提高外迁党员的信息准确率、工作知晓率和活动参与率,定期组织开展外迁党员学习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培训、就业保障、劳务维权、化解矛盾等服务,努力实现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临时党组织与当地环保、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沟通,积极为流动党员争取优惠政策,在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程序、减免相关费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推动流动党员创业就业工作;尽力维护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又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为流动党员营造和谐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临时党组织还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召开座谈会、培训会,教育流动党员增强法制意识。
有效的服务工作,使流动党员在组织上有了依靠,思想上有了归属。特别是化隆县针对本县农村党员外出开办拉面馆较多的实际,在全国62个驻外办事处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30个,在拉面店相对集中的城市组建了9个驻外办事处农民工工会组织,使流动党员随时都能找到“娘家人”,为做大做强“拉面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各县、区结合信息时代特点,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网络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搭建手机短信、QQ群、微博客、微信、电子邮箱等管理服务和教育交流平台。互助创建了党建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党建信息、交流党建成果、普及党建知识、展示党员风采等,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搜集党建学习资料和信息参考,加强互动交流,学习沟通更加便捷。化隆县结合外出流动党员在外闯荡,市场信息量大、经营点子活、社会经验多的实际,在流动党员中大力开展“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活动,借助QQ、手机等通讯手段定期给流动党员发布各类信息,进行经常性沟通、了解互动,并利用流动党员春节返乡过节的时机,举办“创业有成,致富典型”座谈会,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充分发挥了流动党员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