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总工会以“三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乡镇(街道)工会工作水平
近年来,西宁市总工会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夯实基层、打牢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不断激发乡镇(街道)工会活力,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在今年11月召开的全国乡镇(街道)工会工作交流观摩会上,西宁市总工会交流介绍了加强乡镇(街道)工会建设、发挥乡镇(街道)工会作用的经验。
一是搭建三个载体,夯实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基础。
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 以乡镇(街道)工会为重点,加强“三基工程”建设(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乡镇(街道)工会的组织称谓、职能定位,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力支持,提升乡镇街道(工会)组织规范化水平。目前,全市7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地区工会,并同步建立了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
深化“六好乡镇(街道)工会”创建活动。 结合实施“双亮”活动,广泛开展了争创“六好乡镇(街道)工会”和“示范社区(村)工会”活动,两级工会普遍做到了有牌子、有章子、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全市现已创建全国、省、市级“六好乡镇(街道)工会”19个,“示范社区(村)工会”36个,较好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深入开展建会集中行动。 将工会组建列入乡镇(街道)工会年度目标管理,建立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开展“集中建会双月”行动,让乡镇(街道)工会在组建工作中唱主角。联合工商局、工商联、各类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企业年检、注册时开展建会宣传。同时,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联合会建设,新建楼宇、市场及行业工会100余家。目前,乡镇(街道)区域内企业建会率达到 93%,“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是完善三项机制,突出乡镇(街道)工会维权职责。
建立区域性利益协调机制。 针对乡镇(街道)所辖企业规模小、变化快等特点,我们把建立区域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乡镇(街道)工会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市总工会制定了《西宁市区域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实施办法》,在企业和职工较为集中的大通县桥头镇先行试点,进而在全市推广。目前,全市77个乡镇(街道)全部签订区域性工资集体合同,涵盖单位4211个,覆盖职工42500人。
完善区域性民主管理制度。 在认真总结经验、吸收各方意见基础上,市总工会制定了《西宁市区域性职代会制度》,明确区域性职代会的职权,着重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工作基础较好的东关大街办事处、南滩办事处率先推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7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区域性职代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推进区域性监督制约机制。 针对乡镇(街道)所辖企业不愿公开、职工被动参与的实际,我们着力加强区域性职代会这一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建立了以区域性职代会为主,厂务公开栏和其他形式为辅的区域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模式,将区域内企业发展规划、区域性集体合同和专项合同、职工社会保障情况等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区域性厂务公开制度,已建会非公企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到90%,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建制实现全覆盖。
三是着眼三个重点,提升乡镇(街道)工会服务水平。
配强干部队伍。 把乡镇(街道)工会建设纳入区县党政工作考核目标,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党委定期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制度、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最大限度地争取党政重视支持。市总工会联合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协管工作的意见》,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实现了乡镇(街道)工会主席全部由同级党委副职担任。市总工会公开选聘30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全部充实到乡镇(街道)工会,在推动建会、指导基层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整合服务资源。 各级工会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资源,整合工会内部资源,将服务职工的平台向乡镇(街道)工会延伸,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乡镇(街道)力量不足、作用有限的“短板”。目前,乡镇(街道)已设立工会服务(帮扶)站(点)77个,通过帮扶救助扩大工会影响。仅今年,乡镇(街道)服务站救助帮扶困难职工3508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59.6万元。城中区南川东路地区工会在社区组建了以工会会员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常年开展以送米、送面、代缴电费、代买生活用品等为内容的便民服务活动,有效深化了帮扶实效。
强化指导服务。 市、县两级工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支持乡镇(街道)工会探索创新服务职工的方式方法,增强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实效。市总工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机关部室负责人派往乡镇(街道)开展专题培训。依托市总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常年坚持以乡镇(街道)为主开展“下乡镇、进企业送法”活动,每年近万名职工受益。(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