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兰西城市群 迈向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
今日视点
大南山。黎晓刚摄
三月的高原,春意尚且朦胧,盎然的生机已从土壤中、树梢上、山野间、江河里悄然萌发,挥洒着生命的气息,动人心扉,沁人心脾。
同样是在阳春季节,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可以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在我国区域发展从行政区经济加快向城市群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我省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实践成果。
今天,又是一年春来到。回望这一年,我们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在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前进道路上再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规划》绘蓝图,践行踏正道
记得在2018年《规划》印发时,记者曾采访了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同志,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如今,经历了一年实践,再细细咀嚼,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规划》的重要性。而这一战略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也更加凸显,其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更加清晰。
《规划》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支撑的角度,提出围绕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引导人口向城市群适度集聚,建立稳固的生态建设服务基地;依托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以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湟水河、大通河和达坂山、拉脊山等生态廊道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切实维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
《规划》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重要平台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的城镇,加快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海北、海南、黄南州府县城多节点支撑,构建“一带双圈多节点”格局。
《规划》从促进我国向西开放重要支点的角度,提出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发展,打造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同时,推动兰西城市群与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协调互动,这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强的支撑作用。
《规划》从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重要枢纽的角度,提出扩大向西开放,重点与中亚、中东及东欧国家开展能矿资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探索向北开放,加强与相关国家在农牧业、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拓展向南开放,积极融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深化向东开放,重点促进与东亚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农业、旅游、环保、文体、生物资源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
根据《规划》,甘肃、青海两省将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一批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利好政策和重要协同发展机制也将被纳入《规划》范围。
正如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向东说,《规划》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赋予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将进一步助推青海搭乘国家战略快车走出去。
今天,伴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蓝图的徐徐展开,我省狠抓落实,践行的步伐已然铿锵迈出。
根据省政府安排,按照《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抓紧研究形成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省三年行动计划》,拟定了《关于建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的决定》《关于建立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撤县设市工作推进机制的决定》《关于加强甘青两省合作共筑兰西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兰西城市群主要城市合作发展机制》,提出了合力推动《规划》实施“1+N”体系。
好的开端将带来广阔发展。相信《规划》所明确的一批“含量足、价值高”的政策干货都将逐一落实,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西宁”聚力提升极核作用
建设兰西城市群,顾名思义,必须发挥兰州和西宁的核心城市作用,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
《规划》印发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兰州市市长、西宁市市长分别进行互访交流洽谈,共同拟订了《兰州市人民政府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省会城市共建兰西城市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兰州—西宁省会城市高层会晤机制。西宁市研究编制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西宁工作方案》。
不久前,全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大西宁”发展格局,支持西宁扩容提质、做优做强,加快多巴新城建设,推动湟中撤县设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
而在随后召开的西宁市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直接为市民描绘出未来“大西宁”的美好前景。
《报告》提出,把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研究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推进城市从深度开发建设向未来发展转型。
树旗立帜正是为了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兰西城市群建设,为了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高质量推进“大西宁”规划建设。
为此,西宁将进一步深化兰西城市群规划研究,提升西宁在兰西城市群的极核作用、战略地位。合力推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项目,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把握新时代西宁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将在加快推进湟中撤县设区的同时,超前规划未来向东发展方向,重构西宁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的承载骨架和发展空间。
将制定“大西宁”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空间体系等专项规划,谋划建设一批“大西宁”都市圈辐射带动性重大项目,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
谈及如何在全面融入兰西城市群国家战略中赢得主动,西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吴密森说,我们必须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主动承担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宜居宜业“大西宁”建设新使命。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构建“一芯双屏三水”生态安全格局。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还要打造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规划》为引领,海东奋力推动节点崛起
2018年3月28日,在海东市平安区小峡南山尖山片区,昔日平静的荒山河谷间机声隆隆,到处都是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一场“引水上山”的水利配套工程“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南北山绿化工程的重要部分,随着“引水上山”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每年的绿化进度将达几万亩,未来的海东将会更加山清水秀,和谐美丽。去年以来,海东市以《规划》为引领,按照省上下发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海东市自觉提高站位,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主动把全市发展放到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大布局中去谋划,启动编制了海东市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实施了一大批推进城市群建设的重点项目。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设施的优质耕田和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切实保护好全市20.8667万公顷耕地。
强力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深入开展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集中整治违法广告、废弃工棚厂房、拌合站、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历史性、根本性、彻底性解决影响湟水河环境问题,昔日的“黑色硅铁走廊”变成了如今的“绿色生态走廊”。
聚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如今全市农业形势好于往年,粮油菜总产量分别增长6.6%、4.7%、1.4%。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序推进,第三产业平稳发展。
全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着力改造京藏高速乐都出入口、平安三合沟口、小峡口等片区环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循隆高速、大循高速、大湟平公路、扎碾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乐化高速、G109乐都至平安段改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乐都、平安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青海海东—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暨特色产品展示会成功举办。积极探索“旗舰店+微商+加盟店”的商品营销新模式,引导和推动海东拉面走出青海、走出国门。创新举措,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成为全省惟一的省级新区和引领海东发展的强大引擎。
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启动西宁海东错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研究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我们知道,兰西城市群建设,不仅仅只关乎西宁、海东两市未来。兰西城市群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部分范围涉及我省2市3州,共计19区(县),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7%。兰西城市群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提升我省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强化我省在国家国土安全、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打造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也必将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升级加力。
2019年全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认真落实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强化互赢协作。
方向已明确,思路更清晰。让我们共同奋进,让我们共同迎接,兰西城市群辉煌灿烂新时代的到来!(解丽娜)
视点短评
构建大格局迎接大发展
曾有媒体报道称,未来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少数大城市和都市圈之间的竞争,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以想象,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在未来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为青海、甘肃两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
根据《规划》,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对此,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划》所提出的要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
要充分发挥沟通西南西北交通枢纽优势,打造兰州—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扩大向西开放,重点与中亚、东亚及东欧国家开展能矿资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及农业综合开放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向北开放,加强与相关国家在农牧业、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努力拓展向南开放,积极融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着力推进经贸合作;深化向东开放,重点促进与东亚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农业、旅游、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
要积极围绕协作一体发展,强化协同机制建设,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并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要加强对口支援合作,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机制,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人才飞地”,为兰西城市群培养本土人才,在此基础上,深化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为兰西城市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丽娜)
故事传真
美丽城镇我的家
湟中县上新庄镇中心广场,面积不大,但环境优美。人们三三两两散步其中,舒适而惬意。再看镇上商业街的店铺,门头古色古香,整齐划一,店内干净整洁,货品琳琅。
看着眼前的镇子,人们很难想象,过去这里尘土飞扬、垃圾成堆的样貌。那个时候,大家就是逛个街,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商户肖玉莲说,原先我们的店门口都是土路,一刮风就灰尘满天飞。街上还没有垃圾桶,到处都是脏兮兮、臭烘烘的。镇上的人们出来逛街,大都是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根本谈不上是在放松心情闲逛和休闲消费娱乐,商户们的生意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的。
自从美丽城镇项目建设实施以来,经过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硬化了,广场建起来了,商业街改头换面变漂亮了,人们也愿意到处走走逛逛了,大家的生意自然火起来了,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呢!提起这些变化和现在的好日子,肖玉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湟中县上新庄镇位于西久公路沿线。多年来,镇区环境脏乱差始终是困扰镇上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关注的生活环境问题,2018年4月开始,湟中县总计投资7150万元,在镇上开展了以环境综合整治及环卫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给水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城镇”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镇容镇貌整治、配套绿化、完善道路、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改造。
截至2018年底,项目累计建设绿化面积5100平方米,修建改扩建道路3.066公里,进行屋面改造11801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5800平方米,新建三角花园17400平方米。
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项目科科长李秋芳说,美丽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美丽宜居城镇为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文浓厚、科学布局、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原则,切实改善城镇环境面貌。
她说,2018年3月份,《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而美丽城镇建设正是契合了《规划》所确立的方向。
2018年,青海施工的黄金时节,湟中县李家山镇元山路、云谷路、拉卡路的项目工地上,处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地上,民工谢永发正忙着铺泡沫砖。
他说:“干活虽然累,但心情特别好。一想着将来街道修好了,路面整洁了,镇子变美了,就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因为我也奉献了一分力量”。
项目一标段工长张进山说,项目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同时,更注重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他表示,一定要确保按时完工。
李家山镇、西堡镇美丽城镇建设,主要是通过新建道路、停车场、环境综合整治及外立面改造、环卫设施建设、新建污水处理站等工程的实施,提升城镇综合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李秋芳介绍说,这些项目建设主要突出民生工程,就是要为乡亲们真正全面建成整洁有序、环境宜居和大家满意的特色“美丽城镇”。
在拦隆口镇开了十几年批发部的商户党金平说,这两年镇上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以前是脏乱差,现在是干净整洁有秩序。
该镇是湟中县比较繁华的镇区,通过美丽城镇建设,对镇区临街建筑物外墙立面、主干道道路、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
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建及改扩建道路4.2公里,新建小游园4万平方米,新建停车场1013平方米,新建公共厕所共18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8套,配备垃圾桶200个、垃圾车两辆。
说起如今的家乡,拦隆口村村民陈树萍真是乐得合不拢嘴,她说:“美丽城镇建设实话好!政府把路给修了,甚至连我们的窗子都免费给换了,生活真是大变样了!”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今天,“美丽城镇”已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解丽娜 党伟 马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