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序曲”引领田园“绿色交响”——“转型发展在海西”系列报道之四

02.06.2016  16:59
青海日报

   四月末的一天,报道组行进在格尔木市郊的路上,突然路边出现蔚为壮观的一幕:田野里几百人一字排开,或走或停,基本保持一致步调。这是在干什么?采访组立即停车,返回探寻,原来却是赶上枸杞种植时的场景。

  青海诺木洪农场是“柴达木枸杞”的发源地,也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4月19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立刻被主人带着参观了“柴达木百年枸杞古树”,这两棵野生枸杞树已探出了嫩绿的枝芽。据介绍,在柴达木盆地深处的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家镇,有一处面积超过千亩的野生枸杞林,这里也是整个柴达木盆地面积最大的野生枸杞林,追本溯源,或许能为“中国枸杞之乡”的寻根提供依据。

  总之,在海西采访期间,枸杞成为人们口中仅次于矿产资源的最热词条。

  显然,红色枸杞承载着海西转型升级中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根据规划,海西在未来五年,将加快农牧业精深加工工业发展,重点依托枸杞的精深加工,定向打造、全力支持,使红枸杞、黑枸杞分别成为百亿元产业。

  那么,面临市场下滑、种植面积接近饱和、收购商减少等问题的枸杞产业,其自身的转型升级之路该怎么走?“柴达木枸杞”在经历八年的大规模发展“羽化蝶变”后,产业的前景和希望在哪里?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该如何发力前行……这些都成为我们关注的和感兴趣的话题。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深入海西州腹地一一探访。

  品牌打造,“柴达木枸杞”的勃发

  品牌是核心价值的体现,是识别商标的分辨器,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品牌,经济效益的根源也在品牌。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发芽展枝的好时机。4月18日,当记者来到格尔木市郊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枸杞种植基地时,工人们正忙着给刚刚展露嫩芽的枸杞树施肥、剪枝,而一车车推入地里的正是严格筛选和购入的有机肥。正在施肥的师傅说:“给枸杞树施上有机肥料才能保证有机枸杞的产出。”这是生产有机枸杞的第一步。

  公司综合部部长桑晓萍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公司主打有机枸杞的产品,从基地到产品,再到销售,全部走的是有机和绿色认证的标准模式,完全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

  “亿林枸杞”是西北地区最早生产有机枸杞的企业之一,现年产300多吨“柴达木”有机枸杞,90%的产品出口国外,2014年枸杞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达到第3位,2015年受市场影响,全国排名降到第8,但枸杞出口总额仍占到全省的40%。

  “坚持有机枸杞的品牌质量为阵脚,迎合市场做精产品和服务。”问及公司的成功之要,桑晓萍肯定地回答。

  曾几何时,柴达木的枸杞“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成规模的零星种植也因“身单力薄”而不为人知,只能穿上人家的“嫁衣”找“婆家”。

  从2013年开始,格尔木加大枸杞产业的提质增效,以有机和绿色枸杞为标准,在全部5200公顷枸杞中建设标准化有机枸杞1000公顷、绿色认证666.7公顷,出口量惊人地占到了全省的78.8%,已成为省级枸杞出口示范基地。

  做精品牌的关键就是质量。

  “质量才是我们枸杞的最大竞争力。我们推进枸杞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枸杞质量安全追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和市场监管,完善构起质量安全检测、预警机制,从而实现品牌建设和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格尔木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魏远基说。

  立得住脚,才能走得更远。如今“柴达木枸杞”的“粉丝”与日俱增,在市场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

  采访中,从种植户到企业员工、从企业领导到政府机构,以质量打造品牌是一致的观点,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是保证质量的源头,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柴达木品牌”必将顺着“青洽会”、“清食展”、“浙江农业博览会”、“美斯科国际食品及饮料展”等一条条国内外渠道,在高挂云帆中,驶向“黄金海洋”。

  逆势而行,走出转型升级之路

  面对市场疲软的压力,转型势在必行,面对行业竞争,转型是必经之路,而“柴达木枸杞”的转型升级路正宽。

  在距离省会西宁610公里的都兰县青海诺木洪农场,一块块试验地正是“柴达木枸杞”培育和研发的“根据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杞1号、2号、3号三个优良品种的试验就出自这里。

  农场办公室主任马武算是枸杞种植上的专家,他介绍说:“就品牌打造和技术含量来看,我们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市场的疲软,我们目前主要以科技研发和苗木培育为主,为本土枸杞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有差距就该弥补差距。从诺木洪农场来看,从技术和品种研发着手,为我省枸杞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是“柴达木枸杞”走得更远和更快好的出路和选择。

  而对于我省枸杞发展,马武有他的建议:“柴达木枸杞的推广,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枸杞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宁夏相比水灌溉就是我们的劣势,类似的配套设施的提升,将对产业发展起到更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诺木洪农场几公里之外,我们来到了集枸杞产业投资、基地种植、科技研发、产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青海祥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生产设备的组装,在一端已经组装好的设备面前,副总经理王延德向我们介绍:“这条生产线是最新的枸杞蒸馏酒生产设备,目前试生产已经成功,等所有设备安装完毕,产品今年就可以上市,预计每年能消化近6666.7公顷的枸杞,占目前都兰地区枸杞面积的一半以上,3年内年销售额能达到50亿元。”

  大力发展枸杞精深加工就是海西枸杞产业转型升级给出的答案。

  “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品牌,增加柴达木枸杞的附加值,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们已经引进17家枸杞精深加工的企业落地,将枸杞鲜果消化在源头,避免为别人做嫁衣,同时,利用枸杞产品打响柴达木枸杞的品牌。”都兰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永安说。

  的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销售一直是制约“柴达木枸杞”品牌推广的因素之一,从优质产品入手走出特色之路,从而反哺“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发展,或许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发挥市场优势,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势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绿色发展,哺育待翔的“雏鹰”

  “柴达木枸杞”的快速崛起为海西州经济发展又增加了一条腾飞的翅膀。而在资源广阔的柴达木盆地,绝不缺少类似于“柴达木枸杞”的绿色朝阳产业,它们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鹰,必有展翅高飞的一天。

  去年旅游黄金季“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的迅速窜红着实让人惊艳,而在乌兰县茶卡镇却有一个成名更早的品牌——“茶卡羊”。

  “茶卡羊”,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茶卡盐湖周边,啃食天然牧场长成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羊,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4月11日,记者在乌兰县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看到一只只“茶卡羊”膘肥体健、长势喜人。

  总经理张国宾说:“我们主要打造‘茶卡羊’的品牌,向全国各地提供优质的草原羊肉。品牌效益自然不言而喻,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用品牌富民是我们的目标。”

  吉仁公司的成功当然离不开“茶卡羊”的品牌树立。用张国宾的话说,绿色有机成就了品牌,而品牌成就了市场,品牌市场成就了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无独有偶,2015年,“柴达木福牛”“奔向”京城、“抢滩”大上海的火热场面,一时间让“柴达木福牛”这个品牌享誉全国。

  乌兰县金穗专业养殖合作社就是“柴达木福牛”的养殖基地之一。合作社理事长喇勇清介绍:“柴达木福牛含有野生牦牛的基因,肉质好、蛋白含量高,品质跟日本的神户牛肉是一样的。目前,每千克能买到500元左右,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对于“福牛”的前景,喇勇清表示:“好东西前景自然没的说,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福牛产品品质的监管,以保证福牛品牌塑造,并且加大推广力度,让柴达木福牛像枸杞一样成为本地的支柱性产业。”

  目前,海西州柴达木福牛产业通过创建“一个模式”、建设“四大体系”、开发“四大产品”,构建了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产业,推行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的“粘合剂”,形成了良种繁育、肉牛饲养、饲料加工、生物制品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为一体的循环农牧产业,经济效益大有可观。

  不论是发展多年的“柴达木枸杞”,还是正在茁壮成长的“茶卡羊”、“柴达木福牛”,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之路,正在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