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一线行】坚持规划引领绘就美好城市 格尔木城乡规划亮点“足”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王柯岚 通讯员 李莎莎 报道)大街小巷、杨柳掩映、高楼耸立、道路笔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及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格尔木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规划,彰显了城市特色,满足了市民需求,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令人喜爱。
早在2012年,格尔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97.40%,但城市化水平却不足60%,经过近五年探索、磨合,截至2017年,格尔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应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经验支撑,城市化水平突破60%。格尔木市以高起点、高站位提升规划编制水平为重点,以全面改变对外形象、工作提速增效为突破口,以服务项目建设、关注民生为着力点,全面出击、聚力打造多项城乡规划管理亮点工作。
近年来,格尔木市始终坚持“重规划、简流程、强制度”,多拳出击攻克管理顽疾。自2014年起,格尔木市加强研究,重视探索,连续打出“组合拳”。在规划技术方面,相继开展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尤其是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截至今年7月,随着《格尔木市杨树、园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的下达,格尔木最终完成全市范围内9大片区,52.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至此,格尔木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任务全部完成,现已初步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依据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审批方面,重新对规划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打破以往建设项目“一书三证”专人负责制度,取消原来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需的其中6项专项审核,由抗震、绿化、消防等主管部门自行监督管理,切实简化了办理流程,缩短了建设项目办理时长,改变了以往因为一个审核要件不全而停留在规划审批阶段的局面。在制度建设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广“规委会”制度,先行成立了格尔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并印发《格尔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章程》,为保证各类审批事项的顺利进行,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格尔木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编制深度规定》、《格尔木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格尔木市城乡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5个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
十九大以来,国家对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发展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格尔木市结合实际,积极谋求符合格尔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管理策略。“搭平台、谋合作、促交流”,三举并行磨平技术短板。积极在省内外寻求合作,先后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省内外具有一流水平的设计单位进行深度合作,通过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构建交流平台;同时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列入格尔木市城乡规划专家库,并制定了《格尔木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通过与专家库内专家的定期合作,对格尔木市重大城市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设计方案等项目,采取了规划技术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省级专业领域专家三级联审制;进一步加大本土技术人才培养,通过与海西州住建局合作举办“海西州城乡规划管理高级研修班”等活动,把老师请进来,给规划管理岗位的同志授课、指点迷津,同时积极向省、州甚至国家层面争取学习机会,将规划管理岗位上的技术人员送到杭州、上海、长沙等具有先进城市建设经验的城市学习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
2017年7月17日,格尔木入选全国第三批3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格尔木市坚持“保生态、塑风貌、完设施”的原则,认清形势,努力打造宜居城市,积极围绕“生态修复”展开各项生态保护项目全面启动,河滩生态湿地恢复项目、老河道边坡整治项目陆续上马;围绕“城市修补”的各项工作也已进入部署阶段,《江源路、柴达木路景观风貌整治规划》已编制完成,《七条重要道路街景改造项目》也已完成概念设计方案,格尔木在围绕城市道路方面所进行的各项城市风貌更新及景观功能提升工作,将使得格尔木在塑造城市风貌领域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围绕“完善设施”进行的各项工作也已进入运行阶段,随着《格尔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编制完成及即将实施的近期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使以往城市路面反复开挖、各类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的问题将彻底成为历史;以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重要区域节点城市为契机建设的格尔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格尔木火车站房建设项目也于年初动工,在2020年底前,格尔木“中心为网、外围成环、四周放射”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格局也将全面形成。而城南物流园区的各项设施建设工作也正在逐步将“一带一路”战略由构想逐步转变成现实,格尔木区位条件所带来的巨大转变将使格尔木从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中国西部与中亚、西亚区域大合作的重要枢纽,从而补强中国对外开放的“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