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迎新春 脱贫村里年味浓
青海新闻网讯 春节将至,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扎什加村的村民们早起忙碌着。烧热炉灶炸馓子、磨刀霍霍杀年猪、兴高采烈挂灯笼,一股股饭香飘出新居、一串串笑声回荡在街头舍尾。摘了贫困帽,村民们腰包鼓了、心情好了,年味也更浓了。
走出去贫困乡里铺上水泥路
达拉 土族 乡共 有21个 村,全乡9300多人,分散在“三沟四岭七十二洼”中生活。扎什加村的村民们大多居住在山岭上,这里山大沟深、设施落后、基础薄弱。2月 3日 10时 ,汽车在山路间穿梭。雪后,两旁的大山银白。远处,一盏盏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摆。
沿着干净的水泥硬化道路走,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 坚战 ”的乡 村标 语画 报映 入眼帘。 汽车 停在 达拉 乡最 繁华 的地 段— —马圈沟村易地搬迁点,乡党委副书记杨金辉赶来带路。眼前,一排排崭新的房屋非常抢眼。“这是家庭宾馆,乡里的旅游扶贫项目,里面已经装修好了,很快就能对外营业了。”杨金辉说着,满脸笑容。
大山里的贫困乡,能发展旅游吗?杨金辉指着脚下的水泥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俗话说, “要致富,先修路”。为加快达拉乡脱贫步伐,从2015年初开始,达拉乡全面实施村道硬化工作。如今,全乡210公里的主干道都铺上了水泥路,雨雪天村民出得去,游客进得来,告别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
临近春节,村里的路旁挂着一排排灯笼,村民家门口也挂着火红的大灯笼。沿着水泥路往扎什加村走,村民李佩花家正在杀年猪。
“以前村里条件不好,有的人家专门等到过年前娶媳妇。因为这时候杀了猪既可以备酒席,还可以用剩下的肉过年,现在可不一样了。”李佩花摘下手套,抹了一把汗说。
买进来村民网购家电成新风潮
扎什加村村口,一对母女正忙着在自家门前挂灯笼。小女孩举着灯笼递给梯子上的母亲,她踮着脚,看上去有些吃力。
往广场方向走,一位老人笑着向杨金辉打招呼,他正赶着去小卖部买酒招待客人。小卖部的老板叫赵秀兰,她的店虽小,可走的是互联网路线。 “我这是农村电商扶贫点,可以网购。里面配了电脑,还说要装监控。”赵秀兰说,村民们想买东西可以找她下单,货到付款即可。
2017年 4月,赵秀兰的店开业。起初,村民们担心网上的东西是假的,很少有人来买。后来,随着网购越来越流行,村里爱美的女人们开始在网上买化妆品和衣服。
“你看,我这条皮裤就是网上买的,才40块钱,保暖又耐脏。”赵秀兰伸出左腿展示她的皮裤,还使劲拉了两下,而后笑着说,如今村民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人开始网购家用电器。
赵秀兰粗略地算了一下,目前,邻居们已经从她的网点订购了3台彩电、4台冰柜。 “我家的电视也是网上买的,快进来参观一下。”热情招呼大家进屋,赵秀兰跑去抬凳子。她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明亮,客厅里摆着新沙发、新茶几,还有新的大衣柜。电视机摆在正中间,上面盖着漂亮的碎花布。
男主人朱长红走进屋,他说房子也是新盖的。 “这4间是新房,去年3月份盖的。政府帮了大忙,我们领了2.5万元扶贫危房改造款。”原本靠务农为生的朱长红一家过得紧巴巴的,两个女儿先后考上大学,家里的经济负担加重。
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像朱长红一样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始种植药材。去年他承包了两公顷土地种当归,收益约8万元。
“他是村里的精准脱贫带头人,今年还打算再承包100亩土地,连片种植药材。”杨金辉说,2017年,扎什加村全面退出贫困,村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2元,贫困户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4392.5元。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里的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此外,扎什加村2016年、2017年危房改造14户,易地 搬迁 3户 ,全村109户农户安全住房已全部达标。
迎春节文化广场上活动精彩纷呈
临近中午,村里广场上很是热闹。快过年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们返乡,大家聚在一起,举办了一场拔河比赛。村委会主任赵德忠和村民们围在石碑下,商量着比赛规则和发放奖品事宜,石碑上刻着“幸福村”三个红字。
“加油,加油!”随着裁判一声令下,40多名青壮年奋力拉着麻绳,围观的村民大声给他们鼓劲儿。
旁边的凉亭下,村民祁得贵正在拉二胡,他的粉丝有老年人也有小孩子。大家把祁得贵围在中间,一边听着悠扬的旋律,一边看他忘我地演奏。
对面的乒乓球台前,一群男生正在较量着。墙边,三名小男孩正在追逐踢球。
广场上热闹非凡,68岁的席德寿有些心事重重。他顾不上凑热闹,点上一支烟抽了两口,去找达拉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李勋业商量事情。
原来,孙女考上大学了,席德寿想养殖奶牛,帮儿子减轻一些负担。 “我以前就养过牛,但那会儿村里条件差,没人订牛奶。这几年条件好了,想喝鲜牛奶还订不上,都买着喝。”席德寿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李勋业说,达拉乡已经有了高标准的万亩饲草种植基地,很多村民靠产业扶持、养殖和种植药材脱贫致富。席德寿想养奶牛,政府会尽力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
2015年 10月,李勋业成为扎什加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员。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勋业清楚地感受着村里的变化。 “最近两年,村里水、电、路全覆盖,完成了2017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建了两处文化广场和一处文化节点,还建成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拆除乱搭乱建20余处,清理垃圾1000余立方米,道路绿化4 公里,全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勋业指着广场上黄色的新房说,这是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党员活动室,大家下棋、拉琴就有去处了。脱贫了
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
拔河比赛结束,村民李桂姐招呼大家去家里吃馍馍。 “我们自己炸的馓子,去尝尝吧。”李桂姐快步走在前面带路。一进院门,阵阵香味飘来。李桂姐的婆婆在炉子旁忙碌着,她拿着筷子在滚烫的油锅里翻着花花。弟媳正在和面,案板上的面,有红色的、绿色的,还有黄色的。
“面里加了红曲和香豆,花花嘛,颜色多了才好看,既要好吃也要好看。”李桂姐在旁边介绍。一锅花花刚炸好,大家经不住诱惑,拿起热花花边吹边吃,嘴里还不时说着“好吃”。李桂姐家的花花又甜又脆,虽是油炸食品,但吃着一点也不腻。
李桂姐炸馍馍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农家女娃,做饭是必修课。 “小时候单纯,大人们吓唬说不好好做馍馍将来会嫁不出去。一开始给妈妈打下手,学着学着就会了。”李桂姐的女儿刚上学,她希望女儿也能学会做饭、做馍馍的手艺,但不会吓唬她。
“现在农村的女娃娃们也厉害,很多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忙起来难免顾不上做饭。”李桂姐说着,将一盘捏好的花花放进油锅。
从李桂姐家出来,身上还留着馍馍的香味。午饭时间,村子里很安静,路旁的积雪还没化,踩上去咯吱作响。回去的路上,在迭儿沟易地搬迁点,杨金辉指着用彩钢板围住的新房说,扎什加村的3户村民要易地搬迁到山下住,全乡有206户村民预计5月底就能住上楼房了。
2017年,是达拉乡发展最快的一年。昔日的深度贫困乡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投资470万元,完成了扎什加、泉洼两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乡208户661人脱了贫,350万余元产业扶持资金全面落实,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采访中, “脱贫” “致富” “好日子”和“感谢政府”成了村民们挂在嘴边的热词。相信这个春节,他们会过得更加幸福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