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剧遇到快闪

15.03.2017  00:28

  青海新闻网讯 人流密集的西宁市海湖新区万达广场,突然“闪出”一群青衣花旦,他们身着五彩戏服、唱腔百调,带来了一场时髦又前卫的“京剧快闪”活动。在充满时尚气息的场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国粹炫酷十足。将传统和现代杂糅在一起的表演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大家纷纷驻足倾听,有的拿起手机拍照并立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还有不少人跟着哼唱了起来。

  “快闪”是新近在国际流行的一种短暂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地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闪开。这场新颖的“京剧快闪”活动颠覆了传统的京剧表演。演出前,演员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大大方方在快闪现场化妆、换戏服,让围观群众充分了解京剧表演的幕后工作。

  策划这场活动的是省演艺集团演出营销中心主任王国强,他对记者坦言,策划这样一次“快闪”活动,就是希望用青春、时尚的方式,让传统戏曲文化走入闹市、走近人群,让更多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关注传统文化,提升戏曲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也让从事传统戏曲表演的青年演员们用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方式,来充分表达自我。

  今年23岁的演员吴琼唱京剧已经有15个春秋了, “快闪”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应让她有些意外, “我们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好奇我们在做什么,然后想要去了解,最后能接受。看来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围观群众对此次“快闪”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形式很有新意。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不过瘾,希望演员们多唱几段。

  看到此场景,王国强欣慰地表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台上从业人员在技艺上的继承,更需要台下观众与市场的不断开发与继承。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用最流行的元素与语境同观众对话,并通过他们的传播,从而提升传统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用时尚的方式诠释古老的传统艺术,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省演艺集团作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老大”大胆进入市场,积极开拓市场,勇于接受市场检验的一个成功小范例。

  2016年对于省演艺集团来说,是爬坡上坎的一年,虽有艰辛,但每上一步则有登高远望之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集团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原创杂技儿童剧《精灵战队》成功演出并与中演院线全国部分剧院签约进行巡演;创作、排练花儿风情歌舞《花漫四季》和舞剧《格萨尔王》作为重点剧目进行演出;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杂技团参加西北五省区杂技比赛,获一个金奖,三个银奖;群舞《高原精灵》赴武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展演……

  “抓住体制创新这一关键,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才能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才能发挥国有文艺院团在演艺市场的主导作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集团总经理陆小华向记者展示了去年的成绩单。

  “进入市场后,优秀文化还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吗?人民群众的演艺需求如何得到满足……”陆小华始终在思考。

  经历了迷惘和困惑,她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强度,更取决于思想观念更新的程度和理论创新的深度。 ”

  “面向市场才知道群众缺什么,才知道该给他们什么。”王国强对此深有感触,他从实践中发现,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寻求企业生存之道,就要改变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改变被动的演出营销方式,主动寻找演出项目,寻求与我省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并制作一些投入成本低、又与市场相接轨的小型剧(节)目……

  由此证明,大胆进入市场、积极开拓市场,勇于接受市场的检验,是国有文艺院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探索无终点,创新无止境。 “京剧遇到快闪”只是破除体制坚冰的一个良好开端!

  阳春三月看“三馆”

  去年年底,我省“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文化民生“重点工程” — —省图书馆、省美术馆和省文化馆新馆相继开馆并投入运行。阳春三月,去“三馆”看看,度过一个充满“文艺范儿”的春天。

  仿佛一夜之间, 《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网友广泛热议,也在我省引发了一股读书热潮。到3 月31日,省图书馆将举办以“雷锋— —永恒的榜样”为主题的雷锋精神宣传板展示;在图书馆A 区四楼读者沙龙区,举办雷锋图书展读;在图书馆A 区、 B 区云屏机,进行雷锋事迹展播。 3 月15日,举办以“学雷锋走进图书馆”为主题的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内容包括观看雷锋影片、参观图书馆和学雷锋·做好事,争当图书管理员。少儿图书馆长期举办“小手拉大手”亲子悦读、 “小手拉大手”亲子手工、“小手拉大手”亲子烘焙、馆员叔叔讲邮票、少儿英语”芝诺国际英语公益体验课、 “小小机械师” — —乐高公益体验课、 “读名著,讲故事”优胜教育悦读分享会、 “小手拉大手”金宝贝游戏乐等系列活动;每周四下午举办“享受书香快乐成长”古城台小学读书会。

  天空很透明,阳光无遮无盖地晒在玉树草原……张洪春,艺名阿太,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 1989年第一次踏上了玉树康巴藏区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便与玉树大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种情缘也就成了他日后在绘画艺术中追求和表现的主题和梦想。阿太在玉树待了近30年,他将自己融入到玉树大地,倾注满腔激情,用画笔记录着流逝的美丽风景和康巴儿女的灿烂笑容,挥洒出一幅幅隽永的佳作,既有现实生活的鲜活气息,又能够跳离开“浮光掠影”式的猎奇,笔触肯定、用情执着,畅快中见真性情。他在版画艺术和素描写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近年来他的版画作品在全国影响力很大,其作品频频入选国家级美术大展并获奖。从3 月12日起, “情系嘉塘— —阿太绘画作品展”在省美术馆开展,展出阿太近30年来的120余幅作品。展览截止到25日,观众免费观看。

  3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的工作安排,结合“百日攻坚”文化惠民行动,省文化馆举办了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系列宣传活动,并在新馆布展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展》和《青海精品农民画展》两个主题展览,免费对观众开放。省文化馆还向社会公布了免费开放预约制度和流程,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到馆开展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标准化、均等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百年小酒坊的华丽嬗变

  农历二月初二,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是一个不亚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很多人的微信圈被“慕容古寨的酩馏酒”刷屏了。

  春日的慕家村依旧春寒料峭,走进慕家村,一股浓郁的酒香味扑鼻而来。慕家村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金仓岭,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百余户村民和数百亩土地的小村庄,如今却因酒而扬名。酩馏酒在青海民间久负盛誉,而慕家村是青海省酩馏酒的发祥地。几百年来,慕氏家族运用酿酒的祖传秘方不仅使酩馏酒香飘万里,而且还使酩馏文化传承流芳,而慕家村如今也被诗意地改为“慕容古寨”。

  一大早, “慕容古寨”的“掌门人”慕兰就开始忙碌了,刚结束了“二月二”这天举办的第五届“慕容古寨”酩馏文化旅游节,紧接着又开始忙活酩馏酒民俗文化体验园的建设事宜。

  虽然地处穷乡僻壤,但慕家村的酩馏酒却是真真正正印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每天慕名来买酒的顾客从未间断过。因为酩馏酒的酿造需要一定的周期,时常因供不应求而卖断货。每到周末,城里人更是开着车来到“慕容古寨”,品品美酒,吃吃农家饭,感受一下慕氏家族千百年来的沧桑与辉煌。

  “慕家村现在的名气可大了!”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这样说。在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全国“能力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中,慕兰榜上有名。

  不仅如此, “慕家村酩馏酒”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青海老字号和著名商标;慕家村被省旅游局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慕家村还成立了青海高原酩馏影视文化村,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点;慕家村酩馏酿造技艺也被认定为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小酒坊,如何吐故纳新,打好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特色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酩馏酒名气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升温,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推动酩馏酒延伸产业和文化的发展。”慕兰亲力亲为地把陈年佳酿搬进搬出,她是慕家村酩馏酒的第九代传承人,这份家业传承到她手里以后,她不满足于仅仅只是酿酒、卖酒。她开始注册商标,成立公司,在做大酒产业的同时,以酒文化为主挖掘旅游业,以酒糟为饲料发展下游养殖业,从自家小作坊逐步走向了集种植、酿造、养殖、旅游为一体的民营企业,由此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慕容古寨”以每年每亩1100元的土地租金流转当地农户的土地,收购农民自家种的青稞、大豆、洋芋等,还吸纳附近村民来打工,乡亲们在“慕容古寨”找到了致富路。正在伙房忙碌的村民李艳芳说: “我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了,还能照顾上家里,很知足。”目前,已有50多名周围的村民在慕家村打工, “慕容古寨”为帮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酿酒,我们开始发展养殖业。客人们闻着酒香慕名而来,我们又发展起了餐饮业。成立影视文化村后,我们在园区内修建了慕氏家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展馆,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提升文化素质、改善乡村面貌。今后我们要继续依托‘慕容古寨’和酩馏酒文化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文化、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酒文化产业链,带领当地百姓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说到未来的发展,慕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