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般绚丽的互助土族服饰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服饰,如诗如画,宛如一幅流动的田园风景画。而土族的刺绣之冠“盘绣”艺术,更是土族服饰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土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符号。其绝妙独有的传统技艺,折射出的是一个由游牧到农耕的民族发展的历史。如今,土族盘绣艺术在长期的传承中,由于其绣工缜密,图案在形、色、质、意等方面的精美绝伦,成为互助土族的一张“文化名片”。已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月18日,当记者随同互助县旅游局工作人员来到纳顿庄园时,只见身着土族服饰的阿姑们正伴随着土族民族音乐,载歌载舞地给游客献上具有土族特色的“安召舞”、“轮子秋”、“七彩服饰”等民俗文化表演。土族阿姑的精彩表演,让远方的游客喝彩声连连不断。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的故乡是歌的天地、舞的海洋。土族又是一个崇尚美、追求美的民族,土族妇女通过灵巧的双手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将生活点缀得五彩缤纷,将家乡装扮得像天边的彩虹一样绚丽。
今年43岁的土族大哥杨海春讲起土族服饰的历史头头是道,据他介绍,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着传统风格。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杨海春告诉记者,土族的男子服饰以短为主,长短结合,青年人的衬衫、腰带、鞋袜都要绣花。青年妇女的夏装是长短结合,在家里一般穿长衫,在田间一般穿短衣。她们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镶方块绣花布(汉语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宽的黑布镶边。腰间系采绸或绣花棉布带子,足蹬浅腰鞋,鞋面绣花。头戴“拉金锁”翻边毡帽或礼帽,有的还在礼帽上插上花。
在表演的人群里,来自本土身着鲜艳土族服饰的阿姑祁生敏露出甜甜的笑容,引得许多观众竞相给她拍照。祁生敏说,土族小姑娘们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就在母亲、姐姐们的启迪下,开始拿针弄线,学做绣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过几年的苦练,就基本掌握了民间剌绣的基本功,从简单的针扎、荷包、衣领、围兜、腰带,到大型的人物、山水、佛像等都能刺绣。如果谁家的女孩子会做鞋袜会绣花,人们就会夸她聪明,是个有出息的好姑娘,将来一定是个好媳妇,反之就被人嫌弃,甚至说她是个“笨女”、“女木匠”等。
记者翻阅了许多记载土族服饰的书籍,书中还记载着土族妇女的长衫,有单的,有夹的,还有上棉的,土族语分别叫“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红、黄、绿、紫、黑色缎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语叫“绡藻”。妇女们的裤子,一般为蓝色长裤,并套上裤筒。未婚姑娘为大红色,已婚妇女为黑色,四十岁以上的妇女不再用了。裤筒边沿为蓝白色夹缝。裤子上面还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为大红色,民和地区为绯红色和绿色。老年妇女都穿长衫,套一件黑色蓝色镶边坎肩。
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用智慧和巧手美化生活,装饰自己。互助土族服饰融畜牧及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绚丽多姿。最为醒目的有土族妇女的花袖衫,土语“秀苏”是最美丽、最具代表性的外装。花袖衫来自“七彩鸟”的爱情传说,因此更具遐想空间,七种颜色搭配和谐,对比鲜明,艳丽夺目。“扭达”是土族新娘出嫁时所戴的头饰,可分“托欢扭达‘’和”适格扭达“两种,前者为高贵者拥有,而后者就较为普遍,土族地区还有美丽姑娘腊月花用”扭达“战胜妖魔的神话传说,它是土族妇女代表吉祥的头饰。锅盔帽是成年土族妇女所戴帽饰,因为形似土族饮食当中的锅盔馍馍而得名。土族男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毡帽,是用精选的羊毛擀制而成,形似元宝。”普斯尔(腰带)集中了土族刺绣的精华,展现了土族刺绣能手的高超技艺,内容丰富,堪称土族民族艺术之一绝。
互助土族服饰是土族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民族服饰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互助土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俗文化成分,具有很高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民族文化的遗存之一,互助土族服饰文化记载着本民族变迁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层面上折射土族在成长过程中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构建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互助土族服饰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为一体,蕴含着土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的诸多成分与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