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循化:3年扶持2.2万贫困人口脱贫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所辖6乡3镇154个村,总人口12.5万人。根据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全县现有2.3万户8.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由于循化县大部分地区地处浅山,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这些诸多因素制约着循化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将扶贫开发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形成产业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2011年至2013年,循化县利用争取扶贫总资金1.24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德财政合作、社会帮扶……一个个扶贫项目和富民新举措,点燃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与激情。
如今,扶贫工作犹如一缕缕和煦的阳光,穿透贫困的阴翳,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宽广的脱贫致富路。
整村推进“推”出新面貌
自循化县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以来,按照“先难后易、扶贫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效益带着贫困户走”的要求,循化县扶贫开发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各有关乡镇、村社,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支持。目前,通过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89%以上项目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十二五”以来,循化县以重点村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11年至2013年,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250万元,项目受益面达22个村6472贫困户2.85万贫困人口。重点实施了“连片开发、联户养殖”、“村企共建、公司+农户”、“联户餐饮、互助发展”、“产业带动土地流转”等模式为主的养殖业、运输业、餐饮业和种植业。项目的实施,使贫困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落后面貌得以很大改善,农户收入有了明显增加,村容村貌及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雨露计划”扶智“扶”出科技型农民
扶贫先扶智。“十二五”以来,循化县扶贫局始终把扶贫劳务技能培训作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有效措施,根据农牧民实际需要,以培训促输出、促就业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培训工作。三年来,循化县先后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63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涉及藏香加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唐卡构图、民族被服加工、电焊技术、民族歌舞等累计培训农民1500多人次,90%以上实现就业,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
社会帮扶“结”出丰硕果实
近年来,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扶贫协作原则,加强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和辽宁抚顺市的协作交流,把循化的资源优势、有利条件和两家扶贫单位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有机结合,培育支柱产业,支持社会事业。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自2002年开展帮扶以来,先后帮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贫困生等项目,先后落实各帮扶资金及物资823万多元,通过帮扶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增收渠道和经济收入,使循化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稳定解决温饱人口达7.07万人。
同时,辽宁抚顺市围绕项目带动,加大了对口帮扶协作力度。以产业扶持为切入点,增强“造血”功能,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在孟达专堂村援建1000只抚顺绒山羊基地;帮扶50万元,在黄河沿岸查汗都斯乡牙藏村、苏志村等4个贫困村新建千亩优质核桃基地,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抚顺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带着资金,让农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全县25个贫困村和科技实验基地农户种植的线辣椒,通过复合肥和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亩产,线辣椒亩产达3000斤,亩均收入3000元。抚顺科技人员还蹲点帮助循化县贫困地区建立冬小麦种植基地、蔬菜温棚基地等,有力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抚顺市情系循化教育事业,累计投资120万元用于改善循化教育落后现状;投资300万元实施孟达山村节水灌溉工程,即将撂荒的万亩山地得以复耕;搭建互访平台,推进了经济、文化、人才等全方位协作交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几年来,抚顺市援助资金140万元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8期,向抚顺组织输出劳务人员80人。
另外,省直机关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户帮户”等帮扶活动,先后帮扶资金累计达155.9万元,引进项目资金691.9万元。市直机关帮扶资金36.6万元,引进项目资金691万元。
产业扶贫“扶”出大产业
近年来,循化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着力建设“五大新型产业体系带”。按照“公司+农户”建基地的路子,在沿黄地区查汗都斯乡、积石镇、清水乡建设核桃种植和樱桃种植产业带;以黄河水电站库区丰富的水资源,建设黄河沿岸淡水养殖产业带;以白庄乡、清水乡上部等乡镇建设牛羊育肥产业带;以刚察藏系羊和牦牛、文都藏族乡及尕楞藏族乡犏雌牛建设牛羊繁殖产业带;以道帷藏族乡、文都藏族乡丰富的耕地资源建设杂交油菜和马铃薯种植产业带。
同时,循化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先后培育出了“天香”、“仙红”两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伊佳”和“恒祥”等10个省级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并为省、地、县扶贫龙头企业协调发放贷款6830万元。通过产业发展,使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而且推动农村加快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另外,积极争取产业化项目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申报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共争取化青、岗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7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736万元,将计划配置56个省级扶贫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59个贫困村,吸纳就业人员750名,扶持特色产业21项。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循化县大部分地处浅山,自然环境恶劣。易地搬迁村地处偏远,吃水出行困难,孩子上学难,村民就医难。“十二五”以来,循化县围绕贫困村实际,逐步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移民小区等模式,对6个乡(镇)25个,662户3162人实施易地搬迁。通过项目实施,搬迁农户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有硬化道路、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七有”目标。另外,使许多农牧民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偏远山区搬到县城周边,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住房面积均达到15至20平方米。
同时,易地搬迁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的问题,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搬迁农户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拓宽了增收渠道。如,清水乡塘才村搬迁出来的农户40%的外出务工,年均务工收入达18000元,占家庭收入的80%以上。
2011年至2013年期间,循化县扶贫局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2547万元。其中,投资1557万元建设3处移民小区,涉及534户,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多地少,居住条件差,出行不便等诸多问题,让不少贫困农户过上了好日子。
循化县人多地少,不少农村人口及庄廓密度大,贫困农户自筹资金盖房难度大,面临分家难、住宅难的问题,青海兴旺集团老总韩兴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向该县扶贫局申请每户3万元的易地扶贫项目资金外,由公司垫付资金为贫困户新建移民小区。小区建成后,将为街子镇三立坊村234户农户无偿提供水电暖齐全的户均110平方米的房子,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兴旺集团的影响和带动下,雪舟三绒集团申请2014年易地扶贫资金,利用循化县原三绒公司的车间、厂房,为本村(马家村)修建200套住房,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中德财政扶贫项目助力贫困村脱贫
自中德财政合作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循化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了中德财政合作扶贫项目的优势,整合中德资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11年至2013年,中德财政合作扶贫项目投资27413万元,相继实施人畜饮水、畜棚建设、养殖业等扶贫项目。同时,中德财政合作扶贫项目还实施了能力建设活动,培训涉及水利、畜牧业以及相关人员等,累计培训57期3954人次。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为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其稳定脱贫将产生积极影响。白庄镇条井村村民韩阿不都高兴地说:“党的惠民政策实话好呀,真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送来了扶持资金修好了养殖场,选好了养殖品种只差养殖经验,这不,前几天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培训真是给我们农牧民雪中送炭啊!”
三年的扶贫,使循化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223元增加到2013年底1766元,增长了44%。这三年,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年扶贫攻坚战,今朝风采尽展颜。今天,撒拉之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共同绘就脱贫致富的美好明天。(吕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