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理念引领下的循隆高速公路建设 ——循隆高速公路项目生态环保纪实

12.01.2016  11:41

  珍爱家园,保护环境,这是当今人类最强烈的共同呼声。

  交通基础建设领域的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大众监督的重点领域之一。怎样搞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保工作,使项目建设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和谐共进,青海省G310线循隆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中交三公局以总承包模式承建的青海省G310线循(化)——隆(务峡)高速公路项目全长40.382km,初步设计批复概算45.92亿元,签约合同额38.6亿元,是我省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于2014年6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主体位于风景如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局部涉及化隆、尖扎两县。线路在循化县城内沿南山根布线,结构形式为路基、桥梁和隧道。在13km的公伯峡黄河电站库区段,线路以桥隧相连结构形式纵向穿越库岸崇山峻岭,桥隧比高达98.3%,这在我国公路建设领域是十分罕见的。

  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地处三江源区域,濒临黄河,属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既有生态十分脆弱。与循隆项目“高、难、险”(安全风险级别高、征拆难、施工作业条件艰险)的突出特点比较,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感到压力最大的却是生态和环境保护。

  生态立省,是青海的战略定位,“宁肯牺牲GDP,也要保护好这片净土”......项目开工初期,韩建华副省长(时任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就明确指示: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省公路建设管理局苗广营局长反复强调,循隆项目一定要走出建设、破坏、恢复的怪圈子。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首先关注和督导的事项无一不是生态环保工作。如山的压力考验着项目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智慧。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在生态环保理念引导下,遵照上级领导指示和要求,在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和循隆公路项目办的严格督导下,中交三公局循隆公路项目总包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走出了一条新奇独特的生态环保之路,收到了积极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为了强化对循隆高速公路项目生态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和循隆公路项目办从创新监管机制入手,建立了项目生态环保监理机制,成立了项目环保监理机构,招标引进专业团队对项目的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和指导,从而使项目生态环保工作进入依法依规监管程序,这一做法在公路建设领域尚不多见。

  确立理念,打造共识。项目建设出精品,生态环保留美名。这是中交三公局循隆项目总包部经过反复思考后确立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目标,也是行动的决心和指南。为了使这一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并深入人心,他们着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参建员工近3000人,每名员工进场后所上第一课的主要内容必然包含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要求;每天的“班前一刻”也对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点评和布置;遍布项目施工现场的环保标语时时提醒着大家: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定期开展“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公益活动,组织项目员工义务打捞黄河漂浮物净化水面,使宣教与行动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确立了项目参建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测量队上山放样,队长反复提醒队员要注意脚下,不要踩踏山花,尽管她很矮小,但能够开放在这里非常不容易;黄河库区岸边原住有四户牧民,因路线经过而动迁,所留下的几棵杨树翠绿高大,但它却偏偏位于桥位处,干扰大桥基础和下构施工,即便如此,工人们还是放下了已经挥起的斧头,使其得以完好保留。

  建章立制,落实责任。为了使项目的生态环保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循隆项目办和中交三公局循隆项目总包部紧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规章制度,明确了从总经理到一线员工的职责和责任,把生态环保人人有责的要求以制度形式予以落实,并将其纳入到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考核与奖罚。与此同时,项目还针对公伯峡黄河电站库区这一特殊的施工区域,邀请国内专家编制了生态环保专项方案并付诸实施。在实际工作中,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循隆项目办和循隆项目总包部,坚持做到目标一致、上下联动、态度坚决、照章办事。只因为一处没有及时跟进的临边防护,建管局马培新副局长和项目办韩连涛主任在约谈项目负责人的同时,现场责令整个工区停工整改,这并非小题大做,目的在于提醒和教育大家对生态环保必须高度重视,各项措施必须得到真正落实。生态环保与施工生产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重处罚的常态化做法,确保了循隆项目生态环保局面良性发展。

  改变设计,让步环保。如果不知内情,在公伯峡黄河电站库区内,你可能根本不会知道有一条高速公路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这是因为整条线路几乎全部采用暗线设计,以隧道形式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你可能更不会知道,这样的设计是在给生态环保让行。

  其实,从经济和观光角度考虑,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在公伯峡黄河电站库区段的最初设计是明线,即线路沿库区南岸布线,自苏龙珠跨越黄河至北岸展线到终点哇家滩枢纽。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对黄河的观光旅游也有一定益处。但实施这一设计的次生后果,就是会对该区域内本就破碎松散的山体造成更加严重的扰动破坏,大量泥沙会对黄河水质产生较长时期的严重污染,生态恢复难度不可想象,同时后期运行安全存在隐患。有鉴于此,经省交通运输厅和公路建设管理局反复论证、权衡利弊,为生态环保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设计方案,重新勘察设计出第二方案,即为现在实施的暗线设计。

  循化服务区是大循隆高速唯一的综合服务区,是高速公路进出青海省的重要设施之一。该服务区最初设计位于循化县城南某地势平坦的高地之上,居高临下,可以鸟瞰循化全貌,风光宜人。但这片土地属于耕种良田,是农牧民心中的宝贝。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果树和挂满枝头的果实,看着那待收的金灿灿的小麦,谁也不忍心去动土施工。为了不与民争地,为了尽量少占用耕地,循化服务区最终改移到了荒沟之中。

  为了生态,改变设计,为了环保,调整线路,为了让利于民,大型设施移位,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境界,难道不值得人们点赞吗?

  建造大船,创造奇迹。造大船建高速,特别是在西北高原地区,人们怎么也不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中交三公局在循隆高速公路项目所创造的奇迹之一。

  循隆高速公路公伯峡黄河电站库区段,一边是深不见底的电站蓄水,一边是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除了岩羊在陡峭的山坡上踩出的一条条小道,没有任何道路可以进出。那么,项目施工所需的人员、设备和130多万吨建设物资如何到达施工现场?204万方的隧道弃渣怎么运出来?这是摆在建设者面前最为棘手的首要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初方案是修筑施工便道,这也是公路建设领域的常规做法。根据设计,便道全长近40km,翻越大小山头和沟谷30余道,工期长达一年半左右,耗资近2亿元。可以预见的是,这条便道的修筑,虽然对提高施工效率有利,但对库区山体的破坏可能是彻底的,对脆弱的既有生态的破坏也可能是毁灭性的。有专家提醒,破坏后的植被恢复可能需要几十到上百年。

  怎么办?就在大家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之际,水激发了人们的灵感:能不能通过船舶水运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在生态环保理念占据绝对上风的青海省,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建管局、地方海事局和循隆项目办的积极鼓励和鼎力支持。在专业团队的参与下,在没有船坞和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中交三公局循隆项目总包部开阔思路,现场纯手工制造300吨货船三艘(目前为省内吨位最大的货船),50吨货船一艘,30吨交通船两艘,外购客船一艘、巡逻救援快艇一艘,成功解决了库区施工运输难题。这是在我国西部高原、高寒地区乃至国内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为青海生态环保事业做出的积极努力。

  架设大电,防污减排。循隆高速公路项目点多线长,桥隧占比高,施工用电需求大。可现实是项目沿线根本没有现成的电源可供使用,尤其是公伯峡库区段解决照明用电都犹如痴人说梦。为解决施工用电,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使用发电机发电。经计算,仅公伯峡库区施工所需电力,就需要近百台大功率发电机方能满足,满负荷工况下每天消耗柴油数十吨。这样虽然施工用电问题可以解决,但发电机工作时所排放的尾气却足以使区域内大气遭受污染,设备故障和维修所产生的油污不可避免地会被雨水携带或渗漏进入黄河,造成水质污染,其后果极其严重。综合诸多因素,中交三公局循隆项目总包部最终决定自主架设大电解决施工用电问题。在建管局、项目办大力支持下,在黄化、循化电力部门积极帮助下,他们克服千难万险,依靠人力扛、牲畜驮等近乎原始的方式,硬是在崇山峻岭间架起了一条主线长20km、分支长19km的10kv永临结合双回路电力专线,不仅彻底解决和保障了施工用电,而且确保了环境免遭污染。

  大处着眼,细节着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态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因为如此,中交三公局循隆项目总包部坚持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保管控。为了保护林木,大型钢筋加工厂放弃最合理的选址位置;为了减少土地占用,数百片箱梁的预制安排在狭窄的路基上进行;为了防止施工扬尘污染空气,几十台洒水车穿梭于施工现场,及时洒水抑尘;为尽量减少隧道弃渣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项目增加碎石设备,选择材质较好的洞渣进行现场加工,变废为宝;对各种生活垃圾,他们坚持集中回收并运出库区处理;在桥梁桩基施工中,根据地质条件,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旋挖钻干挖成孔或人工挖孔作业,尽量减少冲击钻施工对周围民众的干扰和泥浆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临水边坡及时采用拱架、六菱块、挡墙等多种形式进行加固防护;对开挖创面及时采用生态绿网进行覆盖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已经启动种草等植被恢复方案试验;进入库区的所有人员都会受到“不许向水里抛洒任何杂物”的提醒和警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省交通运输厅马吉孝厅长在考察循隆项目时说,只要大家真正重视生态,心里装着环保,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新模式催生高效率  

  2015年12月22日,随着最后一笔资本金到账,青海省G310线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合同所约定的总承包方——中交三公局应融入该项目的资本金全额如期到位,总额为16.0723亿元,为该项目的加速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适应新形势,从本省实情出发,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省交通运输厅和公路建设管理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造性地首次采用资本金融资、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这一全新模式建设的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已取得明显实效。

  在这一模式下,社会资本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很好地解决了重点领域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在这一模式下,甲乙双方的关系从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变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场双赢、风险共担,最大程度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更加融洽,工效明显提高。

  在新模式的催动下,循隆高速公路项目得以提前三年启动,提前一年开工建设,各项工作高速推进,加快了青海省公路网规划建设目标的实现步伐。

  在新模式的催动下,建设方和总承包方的理念和作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循隆公路建设项目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不断强化协调、监管过程的服务意识,服务关口前推至施工一线,主动搜集掌握并积极帮助解决项目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作节奏大大加快,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面对建设征拆这一令人生畏的首要问题,循隆公路项目办昼夜鏖战、攻坚克难,不到一年时间完成征拆任务的95%以上,为循隆项目全面大干扫清了障碍,创造出了我省公路建设领域征拆工作的“循隆速度”。循隆项目总包部一改常规项目的传统思路,坚决打掉等、靠、要思想,自我加压,自我激励,创造性地解决了项目施工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创造了包括大电架设、船舶水运在内的多个奇迹。

  在新模式的催动下,项目施工进度不断加快,截止2015年年底已累计实现产值17亿元,超额完成项目办下达的年度目标计划。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生态环保、文明工地建设、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处于可控和有序状态,屡次受到各级领导肯定表扬,先后数次接受省内外单位观摩学习,多次被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在新模式的催动下,循隆高速公路项目有望提前一年左右建成通车,使现代化交通文明成果尽快惠及当地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祝愿新模式之花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尽情开放、永不凋谢。

   循隆——2016新年第一天  

  2016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

  虽说已是数九寒天,在高原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下,人们并未感到甚浓寒意。旭日东升,结群的喜鹊登上枝头喳喳鸣叫,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以喜事开局。此时此刻,鏖战了一年的循隆项目完全沉浸在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之中。

  昨天,在项目办主任韩连涛陪同下,已不知放弃了多少次节假日休息的省公路建设管理局苗广营局长一行带着上级领导的嘱托和关怀来到循隆项目施工现场,亲切看望、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员工。一声“同志们辛苦了!青海公路建设感谢你们了!”感动得多少人泪眼婆娑,顷刻间,满身疲惫、亦或是委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相信你们2016年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又给了大家莫大的鼓舞和力量,悄然间,多少人默默地咬紧了牙关、攥紧了拳头。“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会向青海人民提交一份优质、满意答卷!”张旭总经理铿锵有力的表态代表了循隆项目全体员工的共同心声和坚定决心。

  今天,近20位省公路建设总公司所属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在总经理陈忠宇带领下来到循隆项目工地观摩交流,一箱箱水果传递着央企和地企间的真情和友谊,传递着青海人民的好客与热情。一艘艘穿梭于公伯峡黄河库区的施工货船使客人们感到无比新奇;气势宏伟的钢管拱加工厂又使参观者感到无比震撼;当客人们得知那耸立于山巅沟壑之中的一座座巍巍铁塔是循隆项目自助架设的电力通道时,赞叹声不绝于耳;此时的中心实验室、箱梁预制场变成了大家学习、交流、探讨的场所,公路人对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可见一斑。

  继苏龙珠隧道双洞贯通之后,2015年的最后一天,双向掘进、长度为1931m的古什群隧道左洞又精准贯通;经质监单位高频点检测,黄河钢管拱桥拱段焊接质量一次性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喜讯传来,众人欢欣鼓舞。跨入2016年,大家更加信心百倍。

  循隆的新年真可谓是喜事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