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书记带富一个村——记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新秀村第一书记马文君

12.06.2019  11:10

  (图片由吴婷婷 李阳提供)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马书记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提起马文君,村民的话语里都是感激和赞赏。

  马文君是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新秀村的第一书记。他说:“新秀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进田间地头,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村事,就像以前在单位干工作一样,没有什么不适应或者难为情的。”在这个30多岁的小伙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他的冲劲儿。

  “新秀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一方面受主观条件制约,村‘两委’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村民思想因循守旧,宁愿固守着二亩三分地,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制约,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较少,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枸杞‘老三样’,收益较低,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是依赖外出打工。”马文君说。刚到新秀村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说干就干,遇见问题就解决问题,年轻人干事业风风火火的闯劲在马文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任伊始,为了扭转新秀村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马文君提出:将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每周都固定一个主题,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农业农村及经济发展、管理知识,分析村情民情,共同商讨经济发展的方法措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让村干部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马文君说。除此之外,他还带头坚持落实制度规定,村里的事摆在桌面上,逐渐步入正轨。

  村委会主任、组织委员李有军说:“马书记组织村‘两委’披星戴月地学习,起初大家都认为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想到这样的学习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们这个集体变得有活力了。”

  贫困老党员逯登平说:“马书记没有架子,始终挂念着我们困难党员,逢年过节第一时间来看望我们,感谢这个好时代和党的好政策,也谢谢马书记。”

  通过为党员家庭悬挂“党员之家”标识牌、外出接受党性教育、开展义务劳动、定期开展党员主题日活动等,不断提高党员身份意识,让大家在思想上和实践中保持先进性。马文君多次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党员、生活贫困党员,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有效提升了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马文君深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才能为村集体和老百姓创造可持续的收入,如何改变产业支撑乏力的状况,成了摆在马文君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调查研究,马文君决定首先成立金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村社合一”党建与经济发展模式,将村集体土地、资金、资产资源投资入股,村党组织成员和合作社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与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形成多元经营模式。其次就是整合经营土地,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整合土地40公顷用于种植青稞、大蒜等耐旱耐碱作物。2018年,产出青稞10万余公斤、大蒜1.5万余公斤,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万余元,72名村民短期务工收入16万余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的双增收。

  想当初,初来乍到的马文君在村“两委”成员眼里是“生瓜蛋子”,在群众眼中是“白面书生”。但驻村以来,马文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群众解决就医、就业、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百余件,在帮助一个个困难家庭解决问题、走出困境、重振生活信心的同时,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同。

  天地有秤、民心为镜,以此换彼、终得方始。只有对群众的事上心,群众才能将村干部放在心上。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新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空前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党支部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产业基础薄弱的面貌正在改写,种、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标,一个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村子正在形成;顺利完成迎国检及第三方脱贫验收,实现脱贫摘帽,尤其是2018年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以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完成州定5万元清零任务。

  进得了田间地头,吃得了农家饭,干得了农家活,我们需要这样接地气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