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
青海新闻网讯 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代课教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踏上了寻找辍学学生的艰难之路。18年后,电影里魏敏芝的担忧已经成为过去,“这5年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去年10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记者招待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义务教育成为现实。
德令哈市第二中学初一学生马占秀家住怡景小区,因父母离异,从小与父亲、哥哥相依为命,哥嫂离婚后外出务工,留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六年级的时候她辍学在家照看两个侄女。经德令哈市教育科技局工作人员多次家访劝学,最终父亲同意让女儿复学,她又回到了昔日的学校,本该上初二年级的她为打好基础,主动要求从初一学起,她的两个侄女也免费入读德令哈市八一路幼儿园。马占秀重返校园,是德令哈市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
精准施策 控辍学
家庭经济困难、家长落后的观念、学生厌学等都是导致辍学的主要原因。在做重大决策前,很多时候家长会自然忽略孩子的意见看法,少数父母认为挣钱比读书管用,会因为贫穷让子女离开学校,短时间帮助家庭减轻负担。
妥万芳因患有甲状腺疾病,加之成绩不理想而停学帮家里干活。“我喜欢念书,看见弟弟上学,我也想去,可是又怕学习跟不上,因为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妥万芳红着脸对市教育科技局工作人员说。“你们家孩子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违背了教育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今天把劝返告知书发给你们。”市教育科技局工作人员走访妥万芳家时,向他们讲解《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控辍保学”工作通知要求。家长妥玉贤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也表示支持孩子去上学,“因为我们已经吃了没文化的苦,不能让孩子再走我们的老路,我们会尽快将孩子送进学校。”
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教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对个人而言,防止下一代再次返贫,要靠教育。 “据调查,不少20至40岁打工者曾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辍学,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缺少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必要的工作技能,即使在家附近打工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当时他们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肯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困境。”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德令哈市民族学校,教学楼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课间时分,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教育水平,我们能上到高中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姐姐就是没有上学,现在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以前老一辈因为消息闭塞,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孩子在家放羊,到结婚的年龄就嫁人,虽然现在生活质量也很好,但还是觉得受教育是很重要的,能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和修养教养,能让我们从根本上脱贫。”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乌云格尔力说。
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提高农牧业人口科学素养、科学技术水平、自我教育能力、掌握市场信息能力势在必行。这一切都要以“控辍保学”为基础,要制定教育扶贫长远规划,拓宽教育扶贫范畴。
打好“控辍保学”组合拳
近年来,德令哈市不断完善“控辍保学”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全社会支持“控辍保学”浓厚氛围。
市政府与各乡镇、办事处和相关单位签订“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力度,扎实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工作。各相关单位联系紧密,切实做到流失学生数字清、底数明,劝得回、留得住。
针对联系不上的学生,加强与户籍所在地的沟通联系,做好协查和异地就读取证工作。对已劝返的学生,适时开展文化课辅导和心理辅导,做好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减轻压力,防止再次辍学。借助全市脱贫攻坚认亲结对帮扶、宣讲扶贫惠民政策契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村和广大群众入村、入户宣传。同时,借助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力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切实增强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
全市持续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关于教育脱贫攻坚有关政策知识宣传,营造依法“控辍保学”工作氛围。市教育科技局局长谢军说:“根据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阶段学生不能有一名辍学学生,这是一个硬性指标。我们围绕这个指示,结合全市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经过劝返,全市辍学学生大部分已经回到学校,对于联系不上、家长仍在犹豫的学生,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劝返力度,争取早日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