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心手紧相连:在青海看到的“江苏元素”
同饮一江水,心手紧相连。在刚刚结束的“一江清水向东流·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大型采访活动中,作为来自鱼米之乡的江苏记者,不仅目睹了雪域高原、大美青海的绿色发展新成就,还通过实地走访看到了“大爱无言、情满高原”的江苏援建青海的诸多元素。
美丽洁净的三江源
保护三江源水源 不再考核GDP如何保护好“三江之源”,如何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是长江下游的江苏人很关注的话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认为,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三江源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构成了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国家投资235亿元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并在此基础上批准进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青海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向清凯在采访时透露:“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0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要求,是对青海的重托。习总书记强调: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决定了青海保护生态环境任务重、难度大。保护好三江源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习总书记勉励青海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令人神往的青海湖
一棒接一棒 江苏援青可圈可点
7月27日,江苏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已启程赴青海省,开始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工作。此次江苏选派的第三批援青干部共25名,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34岁,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9人。这新一批援青干部将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真情援建、科学援建、持续援建”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受援地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海南州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江苏对口援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援建项目可圈可点:
贵德县惠农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573户2293人。2013年以来,江苏投入援建资金200万元,为该合作村建成畜棚9座4360平方米,青储窖2座700吨,饲料库房120平方米,配套生活用房、兽医室、消毒室等基础设施,新引进优良藏系羊1600只。
五年来,江苏援建资金中共安排支农资金700万元,扶持建设“一区多园”建设项目4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12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项目17个以及特色种养业项目2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35个、农产品品牌创建10个。
于2014年6月底开工建设,总投资5991万元的贵德“江苏大道”是由江苏省援建的“金钥匙”项目,被当地群众誉为“致富路”。围绕“江苏大道”,在旅游服务业的带动下,当地田园式家庭宾馆、农家院逐步火了起来。
总投资4500万元的江苏重点民生援青项目———海南州藏医院药浴诊疗综合楼,是一座现代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建筑,成为青海全省最好的州级藏医院。
记者从江苏有关部门获悉,在十二五期间,江苏对青海的援建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自2010年7月中央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江苏对青海的援建资金达到12.8亿元。与青海全省六个受援州相比,江苏支援海南州资金量最大、援建项目最多,援建工作硕果累累。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副组长史和平不久前对“十三五”期间的援青工作作出了新的描述:江苏省将继续加大对海南州的援助力度,在项目安排上突出民生改善为重点;产业园方面突出扩大就业为重点;智力援助方面突出受援地发展要求为重点;交流合作方面突出民族团结为重点;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突出长治久安的目标为重点。
可鲁克湖的大闸蟹广告
太湖蟹“爬进”青藏高原的可鲁克湖
可鲁克湖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约50公里的怀头他拉草原上。可鲁克,本是蒙古语,意思是“多草的芨芨滩”,“水草茂美的地方。”可鲁克湖水色清澈、景色绮丽旖旎,可鲁克湖依托优良的水质和特殊的环境,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中华绒毛蟹(俗称大闸蟹、太湖蟹)的养殖,螃蟹连年丰收,肥美的大闸蟹在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水产集散地颇受欢迎。在海拔2816米可鲁克湖,当记者看到中华绒螯蟹巨大销售广告牌时,还是非常吃惊的。经向陪同的人当地干部了解,可鲁克湖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多,是青海省有名的高原淡水湖,湖里盛产鲤、鲫、鲢、鳙、青、鲳等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鲁克湖每年都可捕捞出100吨左右的鲜活且无任何污染的水产品。近两年,可鲁克湖成功每年投放了600万只“中华绒螯蟹”(太湖蟹)蟹苗,年产20吨中华绒螯蟹。在青海高原产出那么多的大螃蟹,确实让出乎意料,以为回到了鱼米之乡的苏州呢。
苏州的太湖、阳澄湖等水域是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每到入冬时节,中华绒螯蟹纷纷游至附近水域,在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后代。随后,蟹苗会被渔民们捕捞起来,蟹农们将小蟹养到纽扣大,也做“扣蟹”时,养殖户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纷纷前来购买,带回去再养大。如今,远在青藏高原的可鲁克湖盛产大闸蟹,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长江水变好了吗?
在采访中,几位年轻的记者不时询问一个问题:中华绒螯蟹为什么称为“大闸蟹”?据古人写的一篇《大闸蟹史考》:“‘大闸蟹’三字来源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卖蟹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个“闸”字,音同“SA”(“SA”在吴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谓“SA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