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护心:重在养肝祛湿预防“倒春寒”
心脑血管疾患是可防、可治的。Gettyimages供图
新春想平安,坚持八分饱;出行要平安,阳虚、气虚的老人别久坐
2016名医大拜年系列之7
健康利市
春季养护心血管,重点在于养肝,从而畅通气血;岭南地域特色的关键在于祛湿,加强脾胃功能最终心脑血供受益。
心脑血管疾患可防、可治,并不可怕。做好饮食、作息等日常生活细节,可预防;有了冠心病或“三高”,只要及时诊断,配合治疗,可防治并发症。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预防心脑血管问题,离不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自然规律,《黄帝内经》强调“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就是强调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自然规律。广东心血管病中医专家教您如何新春平安、出行平安,再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护心支招。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雪华通讯员李朝图/广州日报记者乔军伟(除署名外)
新春平安,饮食坚持八分饱
过年团聚喜洋洋,心血管病专家王清海教授给大家平安过新春支招。
此时要预防心血管病,首先要减少正气耗损。过年了,与平时相比,人们的心情放轻松了,平时积聚的工作压力放下了,这是好事;问题是,也有不少人过节比平时还累,探亲访友连轴转,而且情绪高昂、激动、兴奋,再加上熬夜娱乐,请客喝酒,过度疲累的同时,人体的正气迅速消耗,易被病邪入侵。
其次是加强保暖防寒。新春期间,全国各地多处于寒冷时期,“寒主收引”,此时机体处于收敛状况,不出汗,血管收缩,容易血压较高,血流缓慢。如果平素血液黏稠度高,就容易形成血管内膜斑块或者斑块不稳定形成血栓。中医认为,人体血气的性质是喜温而恶寒,寒则血液凝而不流,因此务必加强保暖避寒工作,有条件的可在房间开暖气,盖厚被,让血气畅行。
第三是饮食坚持八分饱。过肥年,吃好点可以,但须清淡,不可过多肉食、油腻、或过咸过甜,否则不仅折损肠胃,更会导致血脂升高。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易痰湿内生,如再遇阴雨寒气,寒湿侵袭,则可积瘀成疾。过年应节的蛋散、油角、煎堆等食品,都是炸物,油分大,尤应浅尝即止。而最关键的,饮食总量控制在八分饱,有饱感就行,防止暴饮暴食。
阳虚气虚老人要防静脉血栓
春节要团聚,憋了一冬要出游?王清海教授认为,出行游玩是一件利于舒心护心的事,但阳虚、气虚的老年人,要防止出行久坐导致的静脉栓塞。
心脏有泵血功能,人体血液经过心脏推动,顺着动脉运行至肢体末端,再通过静脉回流心脏,而下肢静脉收缩力差,全靠肌肉收缩促血液回流。血气运行不畅的人,一旦长达数小时的久坐,肢体处于下垂位,肌肉无收缩运动,血液回流变慢,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血栓随血上行回流,入右心,经肺,回左心而出至脑。哪处通不过,就可形成栓塞,如冠脉栓塞、肺栓塞、脑栓塞等。平素阳气虚弱之人,气血运行无力,一旦血液黏稠度高了,更易招惹静脉栓塞。
怎么判断是否阳虚、气虚?王清海教授指出,阳是指人体的热能,阳气虚弱,主要表现为四肢冰冷,畏寒,严重的可见指甲青紫,甚至口唇发紫。脉细而弱,跳动无力,舌头胖而有齿印,颜色淡无血色。气是人体的功能活动,气虚则表现为四肢乏力,精神困倦或不集中,走路两腿无力,走路多则气促。若阳虚怕冷,平时可服鹿茸、巴戟、杜仲等炖汤,或者泡酒,每天少量饮用,以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若是气虚,则可用黄芪、党参等则可温补脾胃阳气。
上述三类人群,如要出行,最好规划路线,避开堵塞路段,免久坐之忧。身体状况不佳,尽量将行程缩短。
护心三招
1.养肝畅通气血
春节毕竟短暂,开春后该如何护心?王清海教授指出,肝主疏泄气机,肝为心之母。春季养心,重在养肝,舒畅气机,可让人心情舒畅,气血流通,从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许多心脑血管病发生都与心情相关,肝在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养肝可顺应其伸展、向外、向上的特性,让人气机通畅,心情舒畅。
春季养肝,首先是要早睡早起,此时阳气升发,不要赖床,应积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把身体内潜伏一夜的阳气调动起来,清爽之余让一天精力充沛。春天的着装强调宽松,放松神志的同时助阳气升发。
其次是多吃青绿色食物,适当食酸。这是因为青色入肝,多吃绿叶蔬菜、青瓜等益肝。有人说酸味收敛不宜肝,但王清海教授指出,春天肝气向外生发,升腾太过,人易急躁、发脾气,适当发挥酸味入肝的作用,可助收敛肝气,使其保持平衡。
再次是考虑广东地域特征,北方“春雨贵如油”,但广东春季则多雨潮湿,湿气过重会困脾,影响肝的疏泄,即中医所言的“土壅木郁”,此时,广东人宜适当多吃扁豆、薏苡仁(薏米)、车前草、藿香、紫苏叶等祛湿食物,是养肝重要一环。
名医简介
王清海,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
2.祛湿防心脑缺氧
一入春,“春困”成为南方人的苦恼。湿气重最容易导致心脑缺氧而春困,进而可能成为诱发血管问题的元凶。
王清海指出,春季阳气生发,如果人体血气不足,跟不上阳气生发的步伐,心脑相对供血不足,就会缺血缺氧。容易春困的人,多属脾胃虚弱体质。脾五行属土,功能“运化水湿”,即中医所称“土能制水”。脾胃弱,湿气停留体内,缠绵难退,此时人体出现困倦、乏力、头重、头晕,甚至恶心想吐、食欲减退、舌苔厚腻、舌体胖大且色淡。健脾祛湿是重要治疗方法,除了找医生开药吃外,饮食疗法也简单易行。
脾虚,可精选羊肉、瘦肉、猪骨,加上黄芪、党参、茯苓等中药材,做成药膳常吃,健运脾胃化水湿。祛湿,则可藿香叶、紫苏叶当菜吃或作调料,玉米、冬瓜、生姜、茼蒿能利水;祛湿中药材如木棉花、鸡蛋花、车前草、玉米须等,可增加尿量,排除体内过多湿气;薏苡仁、芡实、扁豆、赤小豆,可做粥做汤,祛湿功效显著。
王清海发现,广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有冠心病等问题,本地湿气重加剧气血运行不利,春天特别容易诱发心绞痛。因此呼吁,除了健脾祛湿外,要适当在房间内使用抽湿机、空调等,降低空气湿度。
3.警惕“倒春寒”
开春气温渐升,按道理心脑血管病患者“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但“倒春寒”时是例外。王清海介绍,一场“倒春寒”,仅一家大医院就能收到三四十名急性期中风患者、十几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倒春寒”惹祸,是因为春天该暖时反而很冷,忽冷又忽暖,对血液流动和血管收缩影响大,导致血压波动,增加中风和心梗风险。
应对“倒春寒”,唯有顺应自然,随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中医认为,“寒从脚下起”,建议老年人睡前泡脚,可以起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让心脑血管患者的小血管得以开通,还能改善睡眠。泡脚方:艾叶30克,干姜20克,桂枝30克,红花10克,玫瑰花10克,加水3000毫升,煮开后再文火煮30分钟,连水带渣倒入盆中。先蒸后泡,每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