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 医者仁心

12.07.2017  22:22

  没有一句豪言,不图一丝名利,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为的是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王常绮毕生的志向。

  在青海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的诊室,病人们都在翘首盼望着一个身影的出现。可当看到他步履蹒跚赶到时,病人们又心生爱怜,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不顾辛劳每天准时到门诊为患者看病。他就是全国名中医、青海省中医院原副院长王常绮。

  师从名医   渴求精湛医术

  王常绮1938年10月出生于山东泗水县,自幼跟随祖父读《百家姓》《三字经》《论语》,积累奠定了良好扎实的古文学基础。1949年正在公办学校上学的他,还兼务农,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患者有病却得不到医治,眼看这些,他便立志学医,决心为天下看不起病的患者解除病痛尽自己微博的力量。为了这个誓言,1959年9月,他投奔当时在青海某职工医院行医的堂兄,同年10月,入青海卫校中医班学习。历经4年刻苦学习,以优良成绩毕业,1963年11月,分配到青海省中医院内科工作。行医之初,他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才学浅薄,医学不精,所以潜心苦读《内经》《金匮要略》等古籍经典,为以后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勤学不倦、勇于求索,在行医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治疗脾胃病经验不足,便拜师于青海名医王慕康主任医师。老先生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又充满灵性的小伙子,把自己一生行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也是王慕康先生对他的精心点拨,从此开始了他对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这也为他以后临床及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深知要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除了每天接诊患者外,还挤出时间研习中医理论,汲取众家之所长,系统掌握了这些经典的真谛。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这些论文、著作中,总结了历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提炼,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与理论观点。他先后被提拔为省中医院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被评为青海省中医院先进工作者,1998年获“青海省人民的好医生”、“青海名老中医”称号,2014年批准成立王常绮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

  医者仁心   恪守高尚医德

  王常绮常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还要有道德之精神,推开死亡,挽救生命,用医德、医术、爱心、仁心铺就百姓生命之路。”在行医的过程中,他一直奉行“愿将人病为己病,就得他生是我生”的座右铭,一直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而且要当一名医德高尚的仁者。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患者,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为病人垫付医药费。多年来,患者出于感激之情给他送来的礼品、红包,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常说:“你找我看病,是看得起我,为你治好病,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在他看来,白衣天使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本来就是圣洁的,为了使这块心灵的净土不被玷污,就要从我做起。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他要求医护人员把救患者于危难、解病人于痛苦作为己任,做到危重病、疑难病随时会诊,24小时全方位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使患者得到最及时、最科学的治疗。一位来自循化县50多岁撒拉族患者动情地说:“我得慢性肠炎二十多年,每天反复腹泻,痛苦不堪。到处寻医,中西医都试过,在王常绮老先生这前前后后看了三年多后,现在基本痊愈了。王老先生什么时候说话都和和气气,把病人的病情、治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听他说话心里就舒服,就能治病 ”。

  悠悠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001年,王常绮退休了。消息一出,省内多家医院纷纷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任由他们磨破嘴皮,王常绮还是婉言谢绝了。他淡淡地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经足够我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中医院工作了几十年,需要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他接诊的门诊患者达7762人(次),在所有出诊的专家门诊中遥遥领先。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宽厚仁慈的品德,王常绮将所有的荣誉证书全部封存,从不示人以为炫耀,他说:“我只是尽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