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中国梦 青海情:换了“种”法,最穷变成了最富
受益于政府引导的种植结构调整,都兰县香日德镇小夏滩村已名声在外,听说有记者要采访,镇上的人极力推荐说:“那里的村民现在可了不得了,全县最穷变成了全县最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
在九月下旬金秋的午后抵达,小夏滩村首先在感官上满足了我们的好奇:这是一个处在沙漠最前沿的村庄,一条刚修好的水泥路通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前,两旁新栽的杨树已经有碗口粗了,紧紧地护卫着一串串小红果压弯了枝头的枸杞林;这是一个建设中的新农村,家家户户正在大兴土木修盖新房,而这许多新盖的房屋,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农村千百年不变的定律:农民只要有钱了,首先就要盖新房。
时间追溯到2004年,当年化隆县一个贫困乡村的78户332名村民整体搬迁到了小夏滩村。“刚来到时,这里四面都是荒滩、荒漠、没有一棵树。”村民韩进祥回忆起了刚来小夏滩村时的情景。那时只要一刮风,村子里立刻就是黄沙漫天。“政府给我们发放了口粮和种子,然而一场沙尘暴就将种在地里的小麦种子全吹走了。”
连续三年靠政府救灾粮过生活,小夏滩村的贫穷在都兰县是出了名的。看到这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后,村里的28户村民离开村庄开始外出打工。
转机始于一次大胆的尝试。离香日德镇不远的诺木洪地区种植枸杞效益不错,都兰县政府便积极动员小夏滩村的村民流转土地、转变生产方式,在保持口粮田的基础上,种植耐旱作物枸杞。为了解除村民们的后顾之忧,香日德镇上领导在全体村民面前承诺,枸杞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如果种枸杞不成功的话,村民的口粮继续由政府想办法解决。
政府庄严的承诺,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当一株株枸杞苗在地里生根发芽时,当鲜红的枸杞压弯枝头被抢购一空时,小夏滩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因贫困外出打工的28户村民陆续回来了,家家户户脚踏实地开始发展“红色”产业。同时,每到春天,村民们都会自发地植树造林,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村党支部书记马哈如乃介绍说,现在小夏滩村已经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目标,今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将达到13000元。目前,在政府支持下,村里已经开始发展生态有机枸杞、建立枸杞烘干房,到时候,村民的生活将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张海虎)
新闻背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战略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青海省金融服务“三农三牧”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探寻出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道路,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在党的富民政策沐浴下,一个个像小夏滩村一样从传统种植业向特色种植业转型、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生动地展示着青海高原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