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风貌感受生活 海外华文媒体青海参访纪行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到青海之前,法国《欧洲时报》编辑周文仪的印象只有这首歌,如今青海对他却成为一个立体多元、摇曳多姿的存在。
7月18日至23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邀请14家海外华文媒体组团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采访,亲身体验藏区风貌,感受藏区民众生活。
“踏着牧歌向你我走来”
“遥远的青海,遥远的青海,踏着牧歌向你我走来。”这首在青海脍炙人口的《青海梦》,成为参访团的心情写照。
塔尔寺和塔尔寺藏医院是此行的第一站。美国《侨报》特约记者郑雪松最关心的是医保有没有纳进藏医院。塔尔寺藏医院院长丹贝君尼回答说:“其他公立医院能涵盖的,这里也一样。”
环境保护、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自由、水土保育都是参访团最关注的话题。在得知青海湖连续9年水位上涨,增加水量相当于6个西湖时,葡萄牙华人PT网站《葡新报》站长马丽梅表示,青海湖比“预想的还要清”。
草尖上开满鲜花,黑色牦牛、白色羊群如音符一样流动……大美青海“醉倒”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
新玉树“托起欢笑”
“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额头上写满祖先的故事,云彩托起欢笑。”康巴汉子、玉树州统战部长周洪源用这首歌迎接参访团成员。
2010年的4月14日,7.1级地震突袭玉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玉树,参访团在抵达之前对它的印象多是“一个被地震几乎全毁了的城市”,却成为此行公认“最震撼心灵的地方”。
一到玉树机场,周文仪就发出感慨:“这是我见过世界上最美的机场”。
站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当代山山顶观景台鸟瞰新城,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错落有致,四纵十五横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在实地走访中,一个个细节更直入人心:玉树“最高学府”八一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和田径场,拥有6层小楼的玉树州藏医院,一切从无到有,从旧到新……
对比之下,更让参访团感动的是“帐篷里的编辑部”。玉树唯一的报纸《三江源报》的办公地点仍然是蓝帐篷,比邻而居的还有许多政府部门。社长东治才仁说,玉树重建先保证学校、医院、民居、公共设施,政府机关单位垫底。这让加拿大《北美经济导报》编辑部副主任兰迎春直呼感动。
“祖国遇到大灾大难时,华侨华人都是能捐就捐,顾虑就是捐了就没有下文。”《非洲时报》副社长梁铨说,玉树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南非华人华侨捐了约100多万人民币。“玉树发展成这样,对捐款人有了交代”。
“回头留恋地张望”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首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歌从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出发,唱遍了全世界。
父亲藏族,母亲蒙古族,女婿汉族及苗族……这个多民族混合的家庭就居住在离青海湖不远的海晏县哈勒景乡的草原上,美丽又温馨,让参访团离开还忍不住回头“留恋地张望”。
牛羊在屋外的草原漫步,院子里停着越野车,传统藏式家具与现代电器共存……大家长尕布藏家里有2250亩草场,各类牲畜700头(只),家庭总收入达到18万元人民币。
敏锐的参访团成员还发现,当地藏族同胞家中都在客厅正中,端端正正地挂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位的照片。“青海很多藏族同胞都有这个传统,也没有人让他们这么做,就是发自内心对政府和党中央的支持。”随行的青海统促会工作人员说。
又见故乡,出生于青海省格尔木、后迁海外的梁铨感触更深。他说,这次正能量的东西很多。在玉树,梁铨还早起“暗访”,他的镜头捕捉到了藏族同胞脸上温暖的微笑,广场上活力四射的“锅庄”舞蹈,一条条街巷两边新开张的商家……
得知新玉树将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梁铨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外来人口涌入后,会不会给当地带来冲击?他说,自己会继续关注新玉树及青海的情况。
“我的心被青海撩拨得痒痒的,像情人的心情。”离开青海前,马丽梅在网站和新媒体微信公共账号上发出了报道《心怀感恩,大爱无疆》。“我还会陆续发出报道,把真实的藏区告诉海外华侨华人,向葡萄牙的老外展示大美青海。”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