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码 ——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系列报道之四
民生连民心,民生大如天。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过去的一年,我省坚持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领域大刀阔斧,啃硬骨头,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一项项惠民之举,落实一条条务实行动……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续写的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好事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码。
让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过去的这一年是充满收获的一年,也是苦干、实干、巧干的一年,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聚力描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宏伟蓝图的一年。
这一年,青海大地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充盈着太多的感动,回响起太多掌声,在青海的发展画卷上留下了动人难忘一笔。
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工作导向,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公平正义“两力”同发。全省以发展为根本,以行动为准则,通过扎扎实实的苦干实干,把发展成果的“蛋糕”做大、做美味,让人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系列“组合拳”,感受“获得感”三字变得越来越有温度,让农牧民群众解读洋溢这幸福笑容的“幸福密码”。
全省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05亿元,着力抓好“1+8+10”扶贫政策,42.6万人到户扶贫产业项目实现全覆盖,2.5万户9.2万人易地搬迁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2.5万个,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民生改善持续加强。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省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5年免费教育扩大范围,成为全国第二个中职免费教育省份。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化,推进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兑现党委和政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我省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社保是民生之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全国联网结算,参保群众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民生保障加强,让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走进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这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距离西宁市区最近的原始林区和高山牧场,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气、神焕然一新。破旧的家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连接着的一幢幢崭新农家院。
开通了我省唯一一条直达景区与村庄的乡村扶贫旅游公路,成为我省唯一一个以“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景区、唯一一个将乡村田间道路全部硬化,方便农民生产条件的村庄。
特别要值得一说的是,多年娶不上媳妇的卡阳村单身汉们,在脱贫摘帽的一年间,娶进来好几个媳妇,也不用担心讨到的媳妇因为受不了贫穷而离开。
村民们逢人便说,卡阳的春天已经提前来到了,谁不说我们卡阳好!
让群众有越来越浓的“幸福感”
今天,无论从哪样的角度看青海,我们都会发现,这里的天多蓝,水就有多蓝,阳光多明媚,高原大地就有多明媚,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有多明媚。
循着青海走过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欠发展一直是我省最突出的问题。把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有机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大美青海算是做足了文章。
基础设施有“数”,幸福感“叩开”一家又一家“百姓门”。
民小、共玉、花久、大循隆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高速化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00公里,所有县城通级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8600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西成铁路先导工程正式开工。格尔木机场二期建成投运,祁连机场实现校飞。青海电网750千伏骨干网架初步形成,建设与改造农网9176公里,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取得实质性进展。那棱格勒河水利工程开工建设,黄河沿岸四大水库灌区基本建成,惠及44.9万群众、39个县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以前只要大风一起,黑土便扑面而来。原来这里因过度放牧等原因,近一半草场退化成了黑土滩。为保护草原,牧民多布旦带动35户牧民自发成立了饲草公司、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这片草场上播撒草籽,播撒下绿色希望。
从过度放牧,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再到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的帮助与引导下,全省越来越多的牧民像多布旦一样,转身从事草原的保护与治理,从“草原上的人”摇身一变成了“国家公园的人”。
而就在几天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天上的七色彩虹用百花编成,草原上的艳丽花朵用彩虹染成,帐房里的花毡子用彩虹和百花擀成,国家公园里的美好生活我们用‘绿色感恩’。”如同这样一首流传在草原上的擀毡祝吉歌改编为绿色感恩歌吟唱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和自觉行动在我省各族干部群众中同知同感同奋进。
让群众有越来越强的“安全感”
安全是幸福的基础。有了安全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更踏实。
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的班玛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海东南大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民生水平较低,各类问题交织。
三载春秋,班玛县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到逐步创造“班玛经验”,从推广巩固“班玛经验”到着力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不断在探索实践中成功走出一条藏区县域治理的特色之路。这是我省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一次成功实践和重大成果,也是全省推动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
这样的例子仅仅是一个让农牧民群众有越来越强的“安全感”的缩影。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根本价值坐标,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诚信青海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公共安全形势更加稳定,西宁、海西、海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县。
大美青海,以法治建设“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的成效,向所有来青海家的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函”。
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的政绩在群众的口碑里。新时代“赶考”的考卷,最终要由广大群众来评判。
贫困人口如何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如何精确化配置?贫困农户如何精准化扶持?去年以来,随着“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上线启动,我省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评价被“一网打尽”。
脱贫攻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两手抓,处理好输血造血、扶智扶志关系,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对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6.4万人的特殊困难群体脱贫扶持力度,用绣花功夫坚决攻克贫困地区堡垒。
闻鼙鼓而思进,听号角而前行。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个巨大磁场已经凝聚起各族群众的信心和力量。新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民生改善必将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