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鞭炮污染能少些、再少些
近些年的春节,围绕鞭炮“禁与放”的话题总是能引发热议。“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应该说,燃放鞭炮给过年增添了喜庆和欢乐,但也让原本堪忧的大气污染加重,并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人呼吁节假日禁放或者少放鞭炮。然而,逢佳节喜事放鞭炮毕竟是重要的传统,反对禁放的声音也不小。因此,期盼一禁了事,显然也不现实。
其实,从驱赶“年兽”的传说开始,过年放鞭炮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春节主要是休闲娱乐,过得健康、安全是大家的基本期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燃放鞭炮是大家过春节特有的寄托,不可轻废。如果对燃放鞭炮实行“一刀切”、一禁了事,势必会让人们一时难以接受。
不过,围绕鞭炮的“禁与放”,的确众口难调,且此事关乎民生,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尤其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而言,任何污染都更加敏感。
基于此,要实现环保与民俗的共存,除了人们的自觉、自律外,政府职能部门要权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鞭炮燃放事宜因势利导,比如,根据气象条件作出是否适宜燃放的提前预告,并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过过瘾”;再有遭遇雾霾等重污染天气时及时颁发“禁放令”等。而对于一些人为了摆阔、炫富、发泄而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震天巨响、硝烟弥漫、安全事故、环境破坏,就需要法律的及时出台与执法的有效跟进。
此外,鞭炮生产厂家也应与时俱进。一方面应加快升级鞭炮产品,最大程度地减少燃放鞭炮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不妨大力研发和推广电子鞭炮、电子礼花,在保持节日燃放的喜庆和欢乐的同时,减少人身伤害和空气污染。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应该予以尊重和保留,但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追求更加科学、更为文明、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方式。若是我们可以不在“禁与放”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如何放、怎么放,我们才会在历史和现在、健康和年味、环保和民俗的融合中,找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独有的节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