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红军小学

27.08.2016  05:38

  青海新闻网讯 我压根儿没有想到,从教19年后,我的职业生涯与红色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010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教育主管部门派到一个叫赞卜乎的村小学担任校长。那是一所坐落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南岸的完全小学,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好多老师都不愿意去那里。第一次走进赞卜乎小学,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学校没有完整的围墙,没有像样的办公设施,五六年级在一间教室上复式课,每间办公室兼宿舍里有4名教师办公……看着这一切,我的心凉了半截子———致力于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研究并小有成就的我,觉得在这样一所小学里面工作,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浪费和耽误……

  回到家里,85岁高龄的父亲看出了我的沮丧,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作为一名撒拉族人,从做人的道义上讲,咱们不能忘记红军西路军战士的恩情。那所学校正是当年被俘的红军修建的,他们在那里吃了不少苦。所以,你到那所学校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能忘记红军的恩情啊。

  父亲的开导使我幡然醒悟。于是,在教学之余,我开始走进乡亲们家里,盘腿坐上了农家的土炕,喝着盖碗茶,听老人们给我讲当年的红军故事……

  撒拉族是一个神奇而又勤劳的民族,生活在循化这片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很少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它却与象征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有过一次亲密接触。在循化县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由红军西路军战士创建的村庄叫红光村,那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传奇———

  1939年至1946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被俘的4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组成“工兵营”,押解到黄河南岸的赞卜乎村(现查汗都斯乡红光村),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被俘的西路军战士到达赞卜乎村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当时,西路军战士修建村庄时虽遭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在黄河岸边建设他们心目中的“红色村落”。他们打破了撒拉族传统的建筑习惯,所有院落里的房屋一律建成西屋五间,院落大门一律朝北。其中“西屋”蕴含了西路军之“西”;“五间”包含红五星之“五”,“大门朝北”暗示红军北上抗日等必胜的信念。另外,西路军战士修建清真寺唤礼楼时也打破了八角楼或六角楼的造型风格,采用了更为简单和实用的四角楼造型,看似无意的“四”实际暗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之意;四根柱子分别采用一根通柱从一层通至三层,寓意西路军将士“抗战到底”的决心!原来,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是一个红色的村庄,是一个光荣的村庄!是被俘西路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最有力的见证。

   我的红光小学

  当时,面对破败的校舍和随时都可能被撤并的学校,我心急如焚,暗下决心要保住学校,也要保护这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我要苦战五年,让学校大变样!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我既是校长、老师、班主任,又是泥瓦工、木工。累计68个周末外出联系爱心人士,195天加班加点建设学校,争取社会各界捐助共计600余万元。800多个工作日中有一半的时间我在加班;业余时间里我有二百多天都在乡亲们的土炕上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从2011年3月开始,我积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把赞卜乎学校更名为“红光小学”,寓意“红军精神光照千秋”。我和老师们将群众捐赠的9块黄河奇石摆放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分别以“传统文化在身边”、“永远的丰碑”、“我是红色接班人”、“我是快乐的撒拉少年”为主题,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还决定以“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办学宗旨,以“仁爱、正义、礼仪、智谋、诚信”为办学理念,努力用红军精神把红光小学建设成为青海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把“仁义礼智信”和“红军精神光照千秋”永久性地镌刻在黄河奇石上,更能体现历史的积淀和凝重。“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实质与红色文化的部分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互为衬托,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我和全体师生在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中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真正做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为了挖掘红色文化,我个人为学校垫资近十万元。每个月的工资透支完了,我就从农行和建行的借记卡中预支。为此,我没能遵守房屋贷款的还款协议20个月之久,最终被公积金管理中心下达催款通知书。在违约的内疚当中还要遭受周围的热嘲冷讽。正在遭受困难和压力的时候,组织上希望我到县委办或政府办工作,我婉言谢绝领导的好意,要求继续留在红光小学完成我的未尽事业。

   我是校长爸爸

  五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走访了80多名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西路军被俘战士在循化的历史被我一一还原,红光村的红色密码被一一破解。西路军红军小学从全县最落后的学校变成了全省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渐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1年11月17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成员专程到学校举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军小学”授旗授牌捐赠仪式,并带来了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匾额和10万元捐款。

  2012年,原兰州军区首长王国生、苗华、刘雷、沙军分别到红光村和西路军红军小学视察调研红色文化,并捐建教学楼。青海省军区首长武玉德、李宁、郭建军多次视察学校并帮助学校配备教学设备。

  我虽然不是党员,但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深刻领会了红军精神的内涵,那就是———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红军小学的校长,有人问我:你只是一个小学校长,干吗为了学校如此辛苦地东奔西走呢?我笑着告诉他们:作为人民教师,作为红军小学的校长,我想我应该是一名教育家、社交家,更应该是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5年来,我义务接待了350多批共计37000人(次)的参观者,现场讲解350多场。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心灵受到了洗礼,思想受到了触动,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这,就是我用不懈的努力赢得的回报。

  一位省委领导听了我的介绍后,对我说:我参加过不少这样的活动,也参观过很多的主题纪念馆,但今天听了你的介绍真的非常感动。你不但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出色的红色文化传承人,也是咱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红军精神……

  听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我由衷地笑了,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值了!

  憧憬美好的未来,作为红军小学的校长,我想,我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你看,硝烟散去,刀光远遁,而清真寺大殿屋脊的五角星至今还熠熠生辉,“镰刀”、“铁锤”、“工字”等造型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耀眼。

  有些事情注定不能忘,有些事情注定忘不了。鹤发童颜的撒拉族老人在晨曦和夕阳中领着小孙子走向清真寺,每一次都指着屋脊上的红星对孙子说:我们种的地是红军开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红军盖的,我们的小学校是红军建的,包括我们做礼拜的清真寺也是红军修的啊!

  面对此情此景,我经常用雷锋的话鼓励自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如今,孩子们亲切地叫我“校长爸爸”,乡亲们叫我“我们的校长”,社会各界称我为“撒拉之乡的红色传承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决心一辈子坚守在黄河岸边的这片热土上,让红军精神在青海高原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在撒拉之乡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