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我的梦——杂多学生北京行:情注澜沧江源
18年倾情付出,成就了《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一份不解之缘。
18年倾情付出,成就了今日杂多县的教育新貌。
199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求是》杂志社与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那时的杂多不通电,医疗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单一,通讯极其落后,县财政入不敷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杂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求是》杂志社原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许节良回忆说。
从这一年开始,《求是》杂志社每年定点帮扶杂多县2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套,其中1998年的20万元投入到了杂多县实验小学和萨呼腾镇多那村寄宿小学,实验小学就是如今的杂多县第一完全小学,当时投入的这笔钱用于学校宿舍教室取暖设备建设和教学教具的购买,而多那村寄宿小学的这笔钱用来修缮学校围墙。
《求是》杂志社至今每年固定投入到杂多县教育的这20万元,在今天看来仅仅是一点“小钱”,但是在1998年的时候却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巨款”,1998年,杂多县一年的财政收入都达不到20万元,更不用说专门为教育投入这么多资金了。
除了每年固定帮扶杂多县教育的20万元,《求是》杂志社还有另外的帮扶项目。1998年时,杂多县的牧民群众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加之村社离乡镇小学距离遥远,上学成本大,很多家长索性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放牧,成为家中的劳动力,而孩子们都过着“除了父母不知他人,除了锅灶不知他物”的生活。
《求是》杂志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杂多县投入60万元,在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昂赛乡苏绕村修建了求是希望小学。小学建好后,苏绕村及周边村社的牧民群众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一开学,学校的学生就达到了37个。18年后的今天,这37个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的回到村社当起了致富带头人……
2012年开始,根据国家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杂多县把求是希望小学合并到了昂赛乡中心寄校,求是希望小学撤了,但是曾经在求是希望小学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们心中,希望小学一直都存在,因为那是他们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18年风雨兼程,《求是》杂志社帮扶从未间断,2012年,20万元的援助资金用于中小学生寒假补课工作;2013年,20万元援助资金为第二民族中学修建学校旗杆、厕所和购置学生床;2014年,20万元援助资金为第三民族完小修建学生厕所和购置了300套学生床……一笔笔投入,一份份真情,让杂多县这个国定“贫困县”见证了“教育扶贫”的力量。
2003年,《求是》杂志社给杂多县捐赠了一辆越野车,当时,乘着捐赠越野车的机会,杂志社一行6人前往杂多县调研教育脱贫状况,这也是《求是》杂志社第一次成规模地到杂多县调研,调研结束后,杂志社意识到帮扶不能仅仅停留在捐钱捐物,而是应该精准帮扶。于是,杂志社5个干部固定帮扶杂多县的5名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其中,杂志社干部赵仲三帮扶的一个女孩2008年已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
大爱无声,大爱无言。2009年,《求是》杂志社干部开始对杂多县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累计帮扶资助杂多县学生600人。2010年玉树4·14地震后,《求是》杂志社为杂多县一次性捐助资金5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学校项目。
2015年6月,《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到杂多县调研教育脱贫工作后发现,杂多县各个学校通过18年的帮扶和灾后重建,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和内地城市没有太大的差距,而学生和老师观念需要转变,要从思想上解决脱贫问题,最后,李捷社长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西明商议决定,组织杂多县中学生赴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从思想观念上脱贫。
去年,《求是》杂志社组织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共有杂多县48名师生参加,十天时间累计花费60万元。今年,杂志社在去年活动的基础上,完善丰富活动内容,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同筹办“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旨在给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更好的体验。
去年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求是》杂志社联手给全国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的一份贺礼,而今年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则是献给建党95周年的一份贺礼。
也正是从去年开始,《求是》杂志社开始下派干部到杂多县挂职,《求是》杂志社干部刘磊从去年到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刘磊深入各个村社摸民情、解民意、抓党建,刘磊的日记本上详细记载了全村贫困户因何致贫和脱贫方法,担任“第一书记”的时间马上就结束了,但是刘磊对杂多县却依依不舍。
18年的岁月在爱心的帮扶中缓缓流逝,《求是》杂志社的爱心化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和食堂、新铺设的塑胶跑道以及信息化全覆盖,杂多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给牧民送种畜,到兴建希望小学,从支援办公交通设备,到解决“通电”等问题;从把资金、项目送过去,到把同学们请出来,杂志社对杂多县的帮扶思路在不断转变,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双基”帮扶思路,即“发挥杂志社联系面广的优势,帮助杂多发展基础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全面发展,让干部群众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
青海在发展,杂多在变化,定点帮扶,凝聚着《求是》杂志社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殷切希望;传递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藏区的关怀。李捷社长认为,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扶贫应该盯住“精准”二字,做好“精准”文章。“精准”决不是一句口号,要聚焦目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要紧紧抓住民生和民心,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决战决胜,只争朝夕,打好扶贫这场攻坚战。
立于心,践于行。展望未来,《求是》杂志社将在“精确扶贫”和“内生扶贫”两个方向上持续探索,不断开创帮扶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