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75%
青海新闻网讯
我省是经济小省,也是财政小省。省财政部门坚持用“两条腿”走路:扩大自有收入、争取中央支持。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打好算盘珠,用小财政办大民生,让全省群众享受财政改革红利。一项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近40年的时间里,我省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支出,从5亿元增长到1151亿元,增长了230倍。财政好不好,关键看数字。9月17日,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方面取得的成绩。
财力从500亿元突破千亿元仅用了3年
村级组织保障经费补助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之一,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也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40年来,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9亿元增加到246.2亿元,增长了85倍;人均财力由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7年的2.8万元;总财力由8.6亿元增加到1657亿元,增长近193倍。全省财力总值增加到100亿元用了23年,到500亿元用了9年,而从500亿元突破千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
随着财力的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也呈现出骄人的变化。到2017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30.4亿元,比1978年的6.8亿元增长225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财力的增加,省级财政支持各地基层政府提升财力保障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基层政府基本摆脱“赤字财政”困扰,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建设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村级组织保障经费达到15万元以上,补助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省份前列。
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持续攀升至75%
许多民生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贯彻“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将绝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持续攀升至75%左右,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许多民生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安全网更加紧密牢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企业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城乡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和低保标准等不断提高,高龄老人补贴、老年人体检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向普惠性迈进。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改善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了教育、文化、卫生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青海校安工程建设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了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大病医疗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应急救助、职工医疗互助为托底的五项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了全民医保安全网。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全面解决了无电地区用电和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
◆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81.5亿元,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目前的2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1%;对藏区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5年免费教育,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免费开放;组织实施了一批扶贫攻坚八项工程、高原美丽乡村等重点民生工程。
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资金443.5亿元
支持全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共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工程资金443.5亿元,全力支持三江源一、二期生态保护工程,以及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03.3亿元,支持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西宁南北山绿化、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等省内重点生态工程。
◆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
从2010年起,省财政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先行先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升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26.9亿元,陆续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生态搬迁牧民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等9项补偿政策。
◆助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重点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岗位,园区基础设施和一、二级保护站点建设等工作。
◆41个县纳入补助范围
自2008年建立实施以来,我省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功能,省财政对下年补助从2008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5亿元,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97.3亿元。目前,我省已有41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
◆支持生态经济建设
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在环湖、青南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同时,支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和百姓富裕有机统一。
减免各类税费506亿元 财政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支持企业从经营承办责任制走向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从破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全省企业负担得到极大减轻,融资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过剩产能逐步化解,企业职工分流安置也得到了相应保障。
围绕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共投入资金7265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公检法、交通、教育、高新技术、生态保护等项目;落实国家和我省西部大开发税费优惠政策,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
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累计下达资金1391亿元,减免各类税费506亿元,加大对全省重点产业、特色农牧业、服务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提质增效、特色农牧业快速发展、金融、商贸、流通、旅游和服务业加快发展,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1%,绿色、低碳、循环相适应的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围绕支持区域均衡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四区两带一线”、东部城市群、海西、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区财政支持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藏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小康路上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