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第一书记
06.11.2016 01:31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一、融入百姓用真心、关心民生动真情 上山庄村是土门关乡的贫困村,种延宁书记入村工作以后迅速转变角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全面系统掌握村情村貌。他在第一次村民大会的一句“进了后上山庄村门,就是上山庄村人” 做出了与老百姓们打成一片的承诺,用真心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正所谓“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种延宁书记真情投入民生工作,致力于解决困扰上山庄村多年存在“三弱三低”的问题,即:党组织建设薄弱、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薄弱,村民劳动技能偏低、现代农业水平偏低、村民收入偏低。 在驻村帮扶的那一刻起,种延宁就牢固树立了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思想,积极召开村支委会,增进村委之间的交流,形成村委议事、办事制度化。驻村之前上山庄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事就开会,没事半年也开不了一次会,村委之间沟通交流很少。种延宁到村后,就多次召开了村两委会、党员大会,逐渐形成了定期召开会议的工作制度。特别是在农忙时,群众面临人手不够的实际困难,种延宁带头想办法,化解难题,与群众一道渡难关。工作中种延宁坚持“第一书记”是做面对困难时的“第一书记”,是做村支书身后的“第二书记”,是做取得成绩之后的“第三书记”观念,开展好村内各项工作。经过半年的共同努力,上山庄村两委能力素质显著提高,村班子团结坚强,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为了突出村子的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种延宁书记确定了产业扶持,低保兜底,教育培训,转移就业,资产收益一体的模式,采取“党员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联动方式开办了上山庄村第一个种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发展牛羊和中药材特色种养殖业。通过上网查资料和外出考察,种书记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头试种藜麦,并分析到:传统种植小麦、洋芋和菜籽,每亩地年收入称多1000元。市场藜麦收购价为15元/斤,按每亩地300斤的收成来算,收入4500元,除去成本2000元,也能挣2000多元。80后的村主任温兴俊对试种藜麦信心满满,在种书记的鼓励和支持下,带动贫困户4户种植藜麦18亩,并邀请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种植技术指导。贫困户温兴义在产业发展中依托合作社想发展养牛但苦于没有资金盖牛棚,种延宁得知哨情况后立即拿出自己的工资,帮温兴义盖起了牛棚。村干部看到种书记拿出自己的工资用于民生建设当中,就说“种书记你是不是太感性了?”种书记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不是感性,而是党性!“他真正把上山庄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争做上山庄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让上山庄村的老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工作的方向。
二,直面困难勇担当、破解难题有魄力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村级工作错综复杂,作为上山庄村的第一书记种延宁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直面矛盾、破解难题的勇气和魄力。产业发展问题是上山庄村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由于村子自然条件差很难发展产业,面对这种情况,种延宁书记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确定了开发乡村旅游的的思路。然而面对这种思路有些村民不支持不配合,特别是在建设花海土地流转中,一些村民怕风险这意愿不强;有些村民瞻前顾后、犹豫不定,他们大多受困于思想保守,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了怀疑。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村班子成员打起了退堂鼓,村民间也相互传播着不好的言论,有些村民还主动找到了种延宁书记“种书记,你还是别做了,村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都没有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你来了就能解决了?”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种延宁书记没有退缩,而是直面矛盾、勇于担当,认真研判形式针对具体问题逐个破解。他首先带领村民参观学习卡阳村,不断增强村民的致富意识,让老百姓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作了上山庄村乡村旅游实施方案,抓住农闲期间百姓在家有利时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村民们耐心地交流上山庄村发展旅游的好,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一系列地努力取得良好地效果,目前,上山庄村乡村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当中。
三、开展工作有思路、巧用资源谋出路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种延宁任第一书记以来,紧紧围绕“强班子、找路子、惠民生、促和谐”的方针,积极投入到上山庄村各项工作中去。他不仅制定了上山庄村发展规划,而且着眼于上山庄村的中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开展工作。我们在交流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作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不仅要看驻村时干了什么,更要看离开后能留下什么”。于是,他担着这份责任,带着这份感情,把强班子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他通过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了解每位成员的脾气性格和工作风格,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注重协调各方诉求,不断理顺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各项党务村务制度,不断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脱贫致富方面,他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既要给村民送资金、送物品,更要送技术、谋出路。种延宁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引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引导贫困户到当地特色企业打工;举办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确保每一户都有一项简便、实用、有效的脱贫措施。开准脱贫“处方”,有效帮扶精准脱贫,以扶持产业发展为内容,全程跟踪帮扶效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我眼中的第一书记,同样身为第一书记的我在与种延宁书记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种书记那里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激发了前进的力量。我想后上山庄村就是整个土门关乡乃至湟中县贫困农村的一个缩影,解读种延宁书记的扶贫之路,可以看到只有第一书记心中装着老百姓,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中国的农村也正期待着更多像种延宁书记这样的干部投身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美丽“中国梦”的事业中去。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06.11.2016 01:31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探访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一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起步即冲刺,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