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青兴青的战略决策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报道
玛柯河畔,群山环抱中的灯塔乡寄宿制小学,琅琅的读书声格外悦耳。20多名从寺院回到学校的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9岁的确扎说:“这里吃得好,小朋友多,老师关心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去年12月份,省委决定在班玛县开展集中整治工作以来,该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和进步的突出问题,班玛县面貌焕然一新,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以扩大班玛整治战果为切入点,省委进一步科学谋划,在青甘川边界地区的7个县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
通过集中整治所形成的“班玛经验”,是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思想引导、依法治理、“三基”建设、寺院管理、“双语”教育、生态建设等关键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中的一个典型。
青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缩影。历史上青海各民族交错杂居,族际之间的征战往来、经贸交流、生产生活联系以及联姻通婚等,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各民族血缘同宗胤合,6个世居青海的主要民族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体现出谁也离不开谁的“青海特点”。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乃至未来,青海都在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大局中,尤其在藏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创建先进区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青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选择、稳青兴青的战略决策、推进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实现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青海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历史根基、文化渊源和现实基点,以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省情特点,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青海省委立足实际,着力实践中央领导集体治藏新方略,作出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决策,并作为青海的“三区”战略之一,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全面安排部署。这是对2003年以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深入推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举措,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成立了由4800多名藏汉双语干部组成的100多个宣讲团进村入寺,仅今年上半年,藏区受教育群众达376万人次;
——一年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183件,营造了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分批分科培训六州藏区教师15000余名,其中专项培训双语教师5000余名,各类学校各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达标率为100%;
——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和推广运用,逐步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单一模式,建立了“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综合管理模式;
——2010年至2013年,面向藏区及基层公开招录行政事业人员16548名。2014年计划面向一线招录工作人员6700人,招录双语干部占40%,优先充实青南地区;
——在33个县区43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12万户30.9万人受益,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三江源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总投资160.57亿元,涵盖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和格尔木市共39.5万平方公里,投资和辐射面积均比一期增加了1倍多。
……
先进区的创建,在新的起点上坚实地迈开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大创新的一步,实现了一系列转变:深化思想引导,意识形态工作向主动引领转变;推进依法治藏,藏区维稳向常态治理转变;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工作向全面统筹“三基”建设转变;持续推进双语教学,逐步实现从“能上学”向“上好学”的转变;加强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由向“三个类型、四个层级”转变;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财力安排使用向保民生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向制度保障转变。
“推进先进区创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依法治藏理念,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必须坚持依法、管用、和谐原则,创新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群众参与和群众共享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一线工作法’,切实增强执行力;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施策,汇聚起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省委统战部权威人士这样总结道。
经验弥足珍贵。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三区”战略之一,提升到战略性、全局性、牵引性的高度,举全省之力,高标准、全方位强力推进,探索和积累了符合青海实际、彰显青海特点的宝贵经验,为更好地促进青海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