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36户牧民的36公里生命路

18.02.2016  07:04

  青海新闻网讯 时至春节,三江源头依然寒风刺骨。沿着白扎林场的崎岖山路一直往前走,翻过两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再翻过三座小山,就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巴卖村达尼社,达尼社是囊谦县最后一个通路通车的村社。

  4年前,达尼社36户牧民群众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座座大山阻挡了36户牧民与外界的联系,孩子们享受不到义务教育,有病有灾的送不出去,能到县城医治的几乎没有,就连游牧民定居点等一些扶贫项目也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实施,道路成了制约达尼社36户牧民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瓶颈”。

  2011年,囊谦县委、县政府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给这36户牧民修一条路,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让36户牧民过上好日子。随后囊谦县跑项目、筹资金,筹到了500万元的专项修路资金。

  2012年,囊谦县开始修建达尼社连接外界的简易砂石路,这条路仅有36公里,但是没想到的是这36公里的简易砂石路却整整修建了三年。这对于内地或者囊谦县城周边的村社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36公里的简易砂石路,投资500万元,历时三年才修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

  原来,达尼社处在白扎林场的深处,山大沟深,好多山上都是石头,光是炸碎石就用了一年之久,期间还翻越两座大山、三座小山、两条河流,还要尽量避开林区,减少对天然林的破坏。在2014年下半年,这条让36户牧民翘首企盼的简易砂石路终于建成通车了。

  这条36公里的简易砂石路给36户牧民群众带来了新希望,以前没通路的时候,牧民们基本上没走出过达尼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社里也没有孩子去上学,群众得病了也只能等着,老乡们见过的最好的车是摩托车,政府发放的粮食面粉都要用牛马驮进社里分发给牧民。有了这条路后,36户牧民的日子好了,孩子也能接受到义务教育了,现在,达尼社近20个孩子在县城和白扎乡中心寄校学习。

  “2015年8月份,社里洛尼的女儿央青巴措得了急性阑尾炎后,被及时送到了县上进行了手术治疗,如果没通路,放在以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达尼社社长白尕说道。

  达尼社通路后,36户牧民的致富路宽了,好日子也来了。前一阵,囊谦县为36户牧民配备了太阳能光伏电,牧民们不仅能照明,看上了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还为10户牧民配发了草原新帐篷,22户牧民新建了游牧民定居点,牧民们除了每年每个人拿到的近1500元的护林费和草原奖补等政策性收入外,这36户牧民们可以到县城打工,增加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现如今,这36公里的砂石路已经成为了36户牧民群众的生命路、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