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02.11.2018  14:03

   编者按  10月30日,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全国和全省组织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做好“育才”“养才”“用才”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会上,部分地区和单位以及“青海学者”代表作了会议发言。今日选取部分单位发言,予以摘登。

   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助推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省科技厅

  近年来,省科技厅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人才工作相关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长远规划,编制《青海省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政策,出台《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制定《关于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深化管理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规范和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制定出台《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等制度,提出建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科研信用制度,引入外省专家进行项目立项评审并首次实行网络评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积极为科研经费管理“松绑”。将人才培养列入科技项目考核指标,设立人才培养奖励单项,2013年以来,对培养人才突出的5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给予1120万元奖励支持。

  实施人才计划和项目,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选拔工作。强力支持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以来,共资助项目249项、经费4393.1万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资助项目102项、经费9040万元。推进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专项工作,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9596名,共同创领办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261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7项,引进、推广新技术160项、新品种227个。

  着力搭建科研平台,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引领作用。鼓励企业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支持“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藏药新药开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突破。推动创新平台提升研发能力,设立青海省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补助专项、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搭建对外开放交流平台,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013年以来,支持国际合作项目68项、经费5413.82万元。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制定《青海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强化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中转移转化指标的权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工作。建立“青海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平台”,2013年以来,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162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706项,占比78.91%。在科技计划体系中专门增设科技成果转化专项,2016年以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14项,资助经费1.24亿元。

  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筹建青海省锂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开展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与认定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制定《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成立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委员会。

   聚力乡村振兴

   全面打造农牧人才队伍

   省农牧厅

  近年来,省农牧厅坚持人才先行战略,注重农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项目带动、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和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发展机制,推动农牧业人才队伍健康稳步发展。

  打造一个高地,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注重引才,柔性引进博士6名,组建课题组承接重点项目10余项,完善产学研合作载体20余个,填补了农牧业遥感、物联网2项空白。加大育才,培养高端创新领军人才1名、拔尖人才3名,推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农牧业项目管理等领域人才提档升级。加强合作,与省外3名高端技术人才合作,推进牦牛产业振兴;对接6名京青服务团专家,破解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草原监测遥感技术等瓶颈;选派20余名省内服务团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帮助解决草原保护、畜疫防治、园区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

  紧盯两大薄弱环节,加强基层和乡土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培训各类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800人次,鼓励和支持260名大学生村官领办合作社。加大藏区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培训藏区基层农牧局长、农牧管理干部和农牧业各类人才800余名,选派26名管理和技术干部到藏区乡镇一线帮扶指导。

  构建“三三”体系,壮大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构建培训、管理、认定“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出台《青海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培训基地认定实施办法》《新型职业农牧民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等5项制度。探索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发展模式,做到因人施教。形成初、中、高“三级贯通”梯次培训格局,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确定培训级别,做到分类培育。2013年以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25万人,1.1万人取得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7442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

  打造四类基地,强化专业和实用人才培训。夯实产学研科教平台,依托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建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10个、技术功能室55个,分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70多项。壮大四级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成省级农广校1所、市州农广校5所、县级农广校31所、教学点520个。筑牢农牧区实用带头人培训基地,建成“青海省农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争取农业部培训项目资金162万元,培训农牧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000人次。拓宽专技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培训农牧业技术人才近11000人次。

  搭造五大平台,发挥服务保障作用。加强保障支撑,建立人才发展规划13项。建立“人才之家”,依托10名在青挂职锻炼专家,成立“人才之家”,建立联谊点,充分发挥外脑作用。设立专家服务平台,利用“12316”农牧民服务热线,特邀专家接待来访271人次,网上发布微博、微信等各类信息11400余条,播出《农牧之声》37期。每年选派服务专家30余名,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服务活动。推行特岗计划,累计选派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引培并举 强基提质

   努力构建完善高效的卫生人才工作体系

   省卫生计生委

  近年来,省卫生计生委紧紧围绕全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全省卫生计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层次显著提高,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以事业发展为导向,优化结构强队伍。坚持把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卫生人才队伍作为夯实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截至2017年底,全省卫生人员总数达到55887人,较2012年增长了35.87%,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由2012年的4.91人增长到现在的7.1人。学历和职称层次明显提高,全省执业医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1%提高到33.5%,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由1.74%提高到7.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比重逐步提高。

  坚持以全程培养为手段,医教协同提能力。加强医学院校教育,为医学人才“开源”。会同教育部门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确立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和中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急需紧缺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为医学人才“固本”。深入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514名规培学员顺利完成学业。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强化培训项目实施,为医学人才“蓄能”。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积极筹集资金,启动实施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培训三年滚动规划,培训卫生计生人才8万余人次。

  坚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构筑高地聚英才。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办法》《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办法》,拓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博士服务团”医学博士累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50余项,完成各类手术1000余台,组建新型学科7个,填补省级医疗技术空白41项。积极探索多渠道引才模式,搭建事业平台,吴天一、王辰、董家鸿、陈孝平、葛均波等院士入驻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省红十字医院院士工作站。推广“青大——清华”组团式引才模式,上海中医药大学4名专家“组团式”帮扶省中医院。

  坚持以强基提质为重点,资源下沉补短板。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基层卫生人才供给,增加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总量。协调编办等部门创新编制管理,科学编制医务人员招聘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本科医学生130名、招收在岗村医400名左右。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94个,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上级医院指导成员单位成立专业科室116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66项。

  坚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活力树典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下放公立医院自主招聘权。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制度。注重发挥典型引领,激励人才成长。近年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后涌现出多名“国字号”人才,其中,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4名,荣获“国医大师”称号1名、“全国名中医”称号4名,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名。

   积极探索引才育才留才新机制

   着力集聚建设现代化强州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中共海西州委组织部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将人才工作作为考核“一把手”政绩重要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持续增强。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海西精神,编排党性教育精品课程《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开路精神》,以红色资源感召和激发广大人才的家国情怀,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新政,形成了以《海西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为统领,《海西州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十三五”期间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省外柴达木人才智力储用库及汇集中心建设方案》《海西州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联盟方案》为承载,《海西州人才工作“伯乐奖”评选奖励办法》《海西州农牧区实用(乡土)人才培养办法》《海西州支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办(领办)企业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州、市(县)特色政策为配套的人才集成政策框架体系。

  登高望远,创新共享平台。把发展共享人才作为破解海西人才发展问题的创新理念,实行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特色产业中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确定领衔人及核心专家成员46名。与国内32所高等院校、26家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成立柴达木(中国)生态农牧业创新联盟。建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青海省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3个。与国内208名专家院士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吸引集聚省外高端人才开展熔盐储能、镁钛合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4项,成立“盐湖资源利用”等4个重点实验室。

  精准滴灌,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发挥中央和省级人才支持政策撬动作用,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人选7名、培养人选5名。在教育、卫生、宣传、文化和企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20家、“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工作室6家。实施党政人才专业素养提升计划、专业技术中端和初级人才培养项目,全州每年培训党政人才2500人次、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次、高技能人才2000人次、农牧区实用人才6000余人次。

  优化服务,营造留人环境。建立州、市(县、行委)财政共同投入的保障机制,每年安排16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创建“名师名家”品牌、落实关怀关爱机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组织专家考察疗养和定期体检、讲好海西人才故事等方式,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才的关心重视。建立“绿色通道”服务机制,解决引进人才的人事关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推动州、市(县)及人才引进重点部门单位人才公寓建设,建设州本级人才公寓89套。

   多措并举实策 激发人才活力

   中共玉树州委组织部

  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紧密结合州情实际,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宽玉树人才工作路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以有力的组织领导激发人才活力。坚持把党管人才贯穿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先后制定出台多项人才工作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围绕玉树“江源生态屏障、康巴文化中心、青藏旅贸要地”的总体定位,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用考核“指挥棒”引导人才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落实。

  坚持因地制宜,以创新的工作理念激发人才活力。牢固树立开放合作的人才发展理念,走借势借力集聚人才的新路子。在人才培养上,加强校地合作,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2016年首期“订单班”正式开班,40名玉树籍学子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攻读水利工程专业。与青海大学、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签订118名医学本科、专科定向生培养协议。组织实施“玉树州330优秀青年人才孵化工程”。开设“玉树干部人才大讲堂”,与井冈山干部学院、北京市委党校、复旦大学等六家院校建立师资库,邀请美国犹他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军事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30多名专家教授到玉树授课送经、答疑解惑。在人才引进上,探索推进“人才智力、技术项目”一体化引进的“组团”模式,从以往单纯的“找人”“找资源”逐步转向智力支撑、技术支持、项目合作一起引进,从“单一”引进转向“团队”引进。充分利用玉树独特的自然、文化等资源,开展项目引才、活动引才、合作引才。依托“博士服务团”、北京对口支援等平台,开展“组团式”支援工作。州医院引进医疗团队创立中医治疗、眼科中心、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柔性引进谢经良博士推动环境监测站提升为大区级环境监测站,实现了三江源监测保护全覆盖。海归博士宋仁德团队长期在科研一线进行生态畜牧、牦牛生产及养殖方面项目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牦牛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教育部、北京市教育系统对口帮扶玉树州的整体力量和各类优质资源,部署实施“一点两线三级”全州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搭建“城市—市县—牧区”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用心用情,以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坚持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让各类人才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全心投入创新创业、真心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人才管理上做“减法”、人才服务上做“加法”,努力实现从“政府端菜”向“人才点菜”的转变。着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州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落实玉树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胆探索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集中规划落实一批人才公寓,配套相关设施,确保“拎包入住”。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人才强企战略意识,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了公司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人才发展通道,在人才引进、选拔聘任、激励考核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拓展人才考察渠道,坚持分类考核与正向激励并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对部分管理岗位采取市场化选聘与内部竞聘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专家、院士等人才。突出人才政治标准,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坚持自主培养,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在薪酬、事业平台等方面给予倾斜,累计引进硕士研究生92名、博士研究生2名。实施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在基层一线选拔40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建立实施内部职称评聘制度,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级晋升开辟“第二通道”。实施公开选拔和竞聘上岗,先后组织开展设备能源专业管理人员和财务序列管理岗位人员的公开竞聘。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之家,拥有青海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青海省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海省高原矿物加工工程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培养,建立“四级培训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新产业新项目的快速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多措并举引进人才。引进业界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专家担任公司科技领头人,2015年,引进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院长罗仙平任公司副总裁并主持公司科技研发工作。依托青海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柔性引进大连理工大学李国峰教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小波教授。加大与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合作,加强博士后的联合培养力度,依托院士工作站、人才之家等科技创新平台,引智借力加大新产业开发工作。通过市场化引进公司急需人才,2015年以来,累计引进职业经理人40人。

  坚持服务优先,改善人才环境。出台《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和关爱人才。在工作及生活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注重年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大胆启用年轻人担任关键岗位负责人。建立动态薪酬激励体系,出台息工、内退、休假、疗养等一系列普惠政策,实施企业年金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与各类引才引智及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名优秀技术人才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名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