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四个扎扎实实”:保护北山,有科技更有人心
清晨,弥漫在山间的薄雾如同一层神秘的面纱缓缓褪去,徐徐的秋风轻柔地吹拂着北山的每一寸肌肤,树叶上那一滴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欢快地眨着眼睛。远远望去,一片林海竟如湖面般波光粼粼。
和过去十年间的每一天一样,9月29日早上不到8时,包玉海便骑上摩托车朝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场赶去。秋意渐浓,老包身上那件印着“北山林场天保员”字样的工作服显得有些单薄。“一会儿就到了,上山走走就热了!”
果不其然,不到5分钟,包玉海便把车停在了一处山坡下。陪他一同上山的,除了那本被写的满满当当的巡山日志之外,还有他的午饭——几个馒头、一包榨菜、一壶水。
“我当护林员有10年了,可到桥头天保站才3年多,每天我都顺着这条路上山巡护。”说话间,老包已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大步向前,没一会儿,便走出好远一段距离。“他们都说护林员辛苦,但我不觉得。这上山、下山每天都得走6、7个小时,城里人想锻炼都没我这么好的条件!”说着老包便笑了起来。
说起巡山,包玉海说他和同事平时最注意的就是防火和防盗。每年除夕和清明,当附近村民出来扫墓时,他们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
“一大早就提着水桶守在墓地边上,万一引起火灾,能够及时处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自从当上了护林员,包玉海每年和家人团圆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别提清明节去给已故的父亲上个坟。说起这事儿,刚刚还健步如飞的老包停下了脚步,脸上有些愧疚。
付出就有回报。居住在他负责的那片区域内的67户村民上山扫墓,都学他拎着一桶水。按照村民陈生荣的话说,年年都签安全责任书,月月都来宣传安全知识,平时一见面还要叮嘱一番,保护森林的意识早就种在了大家的心里。
和包玉海这个“老经验”不一样,今年49岁的马才郎吉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柏木峡村的贫困户。经过筛选,今年年初,她和其他的152人一起成了林场的生态扶贫护林员,一年干下来,能领到12000元的工资。提到自己的这份新工作,马才郎吉显得特别高兴,她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这份工作是政府对她们一家人的照顾,她一定好好干下去。
“除了这153人之外,我们还把1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纳入到生态扶贫护林员范围内,经过培训后,下个月就能正式上岗。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态扶贫工作就覆盖了林场范围内480户贫困户的52%。”说话的人叫刘凯,是互助县北山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办公室主任。
在刘凯看来,说起林区的保护,就不得不提他们使用的三防智能管护系统。
“12个高清摄像头覆盖了林区内人员分布集中,容易发生盗伐、火灾的所有区域,此外还有一个无人机进行日常巡护,再加上几百个护林员,现在林区的保护工作真正实现了人防加智防。”刘主任指着监控室大屏幕上的监控画面笑着说:“我们这里已经连续19年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和大的偷砍滥伐及盗猎野生动物案件。”
采访结束时,包玉海告诉记者,他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可一想到要离开这片林场,就舍不得,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不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也许,从这个平凡的护林员身上,我们找到了北山林场取得今天这种成绩的原因……(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