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四个扎扎实实”:拔根摘帽,山沟里头奔小康
脱贫的滋味究竟啥样?过了几十年苦日子的田尕桑尝到了甜头!
“今年6月份开的茶园,到现在挣了两万多元,这要是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确,去年在被确定为村上的贫困户时,田尕桑的心里沮丧极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外出打工,一没技能二没文化,活儿越来越难找,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穷。而故事还得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说起……
“我们乡有13个村,127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到27%,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作为示范点,我们要在年内摘了这顶贫困帽!”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党委书记公保说。
话虽如此,可如何才能让这顶帽子摘得底气十足?
“经过反复调研和商量,我们打算从党支部和党员着手,发挥二者的带头作用,搞旅游、养牛羊、做强劳务输出,找准扶贫角度,扎扎实实的打场脱贫仗!”
田仁增是上郭尔村的老党员,外出务工,做点生意,日子过得算不上富裕,但也有滋有味。“党员得发挥作用,以强带弱,帮帮村上的贫困户!”乡领导开会时的一句话让老田反复琢磨了很久。思前想后,自掏腰包在村上开起了第一家农家院,而他帮扶的人正是田尕桑。
“党员要发挥作用,但乡上得提供发展环境!”乡长马福盛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阿依赛迈山脚下种植了花卉,还在公路沿线种植了花草、杏树。“通过打造百亩花带、千亩花海和杏花一条沟,搞活全乡的旅游业。”
6月18日,田仁增和田尕桑的农家乐开业了,虽然只有五顶帐篷,但随着巴藏沟千亩花海的美图火爆了青海人的朋友圈,慕名前来的游客与日俱增,到了周末,两家人忙的热火朝天。
看到他们的农家院生意这么好,原本还不相信家门口就能挣钱的村民们心动了。
9月初,贫困户贾旦正杰就和另外两户贫困户一起,拿着政府的扶贫资金也开起了农家乐。当听到记者问起收入时,他笑着说:“我们开的时间短,每个人挣了一万多元吧!”
一片花海带动的不仅仅是这几户开农家乐的村民,附近村民家的土特产也成了致富的新门路。
“一到周末,来看花海的人一波接一波,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土特产卖出去。”艺术节那天,村民田多结才旦做了一大锅洋芋在会场边上等着生意上门。果不其然,一天下来,洋芋被抢购一空。田多结才旦用30公斤洋芋挣了380元的事儿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乡。卖豆面、卖酸奶,一时之间,巴藏沟的生意链越拉越长。
说到贫困,在巴藏沟乡的13个村子里,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因为地理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被称为“郭尓三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这三个村成了全乡的重点贫困村。要想把这三个村发展起来,就得找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子。
“地势陡峭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不差。我们争取了扶贫资金为贫困户修建家庭牧场,目前已经实现郭尓三村建档立卡户家庭牧场全覆盖。”巴藏沟回族乡副书记管俊瑄介绍说。
今年74岁的星重庆是上郭尔村的“老贫困”,今年4月,一个家庭牧场顺利“落户”到了星老汉家里。告别了原来一根麻绳、几截木桩的露天羊圈,星重庆看着自己的家庭牧场笑弯了腰。
村上的“第一书记”逯登波说,每户家庭牧场的帮扶资金是5万元,3万元修建羊圈,1.8万元用来买羊,剩下的2000元还配了铡草机。
“饲草都是我自己种的,卖出去一只羊至少能挣300元。要不是共产党,我这辈子都盖不上这么好的羊圈。”虽然年过古稀,可老爷子致富的兴头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他告诉记者,今年赚的钱他都要存起来,明年扩大规模多养几只羊。
上郭尔村党支部书记祁善明是个省级“劳动模范”,早在1998年,他就带着村上的年轻人一起外出打工。随着带出去的人越来越多,4年前,他组建了劳务输出队。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祁善明把贫困户作为队伍里的重要帮扶对象。
当记者看到白玛尼本时,他正在用自己的拖拉机拉U型槽。他说:“我家里平时只有母亲一人,为了方便照顾她,我一直没有外出打工,日常生活全靠种地。今年加入劳务输出队之后,给我安排的工作离家近,农忙时节一天拉两趟,还有时间回家收地。”
“现在,我的队伍里有56人,其中21人是贫困户。”祁善明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队员们已经人均挣了4万多元。这也就意味着,像白玛尼本一样的贫困户的脱贫梦想真的实现了。
真扶贫、扶真贫。按照今年脱贫摘帽的目标,巴藏沟乡的脱贫攻坚压力不轻,可根据“优化种植业、转型养殖业、做强服务业、搞活旅游业”的思路,全乡的扶贫脚步迈的格外坚定。
“其实这几天我们也正在算自己的增收账,虽然还没得出最后的数据,但全乡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有不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七八千元。”看着李家村正在修建的广场,公保笑着说:“接下来,就该带着老乡们奔小康了!”(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