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07.01.2020  20:30













        2019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协调处和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有两名干警荣获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自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法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执行工作,使执行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执行内部模式发生质的飞跃,执行综合质效得到明显提升,“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了执行攻坚满意答卷。

          自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以来,全省法院受理执行案件85673件,执结81879件。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在法定期限内执结率高达98.22%,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合格率为100%,信访案件的办结率为100%,近四年来的执结率为94.98%。

        多方联动,构建执行工作大格局

        2019年12月23日一大早,西宁中院执行局李法官就接到了被执行人张某的电话,“法官同志,我马上去法院还钱,马上就去。”张某火急火燎挂掉电话来到了西宁中院。

        2018年,张某和林某因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对簿公堂,法庭判处张某赔偿林某五十万元。但判决生效后,张某迟迟未履行,林某向西宁中院申请强制执行。

        李法官接到此案后,多次与张某沟通,张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给付执行款。直到年底,张某女儿要结婚,全家要去外地参加婚礼,发现自己无法购买飞机票、无法乘坐高铁,银行、微信和支付宝账户全部被冻结,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执行攻坚以来,社会联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旦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限制高消费。”李法官说。

        据了解,像张某这种拒不执行的情况很多,为了有效打击拒不执行者,过去近四年时间里,全省多家单位联动,出台了许多联合惩戒措施。

        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省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省委政法委发文建立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省委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执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定》,通过专项视察、组织代表见证执行等方式督促落实。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把推动基本解决执行难作为全面依法治省的重要抓手。省委政法委成立全省“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组织领导。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加快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法院与省发改委等17家单位签订解决执行难合作备忘录,与省公安厅、省经信委等单位会签《关于建立信息共享和网络查询机制的实施意见》等24份文件,联合82家单位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近四年来,对22166名失信被执行人在市场准入、投融资、从业资格等方面实施惩戒,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69219人次、乘坐火车11227人次。建立青海省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曝光平台,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合作,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8303人次。

        建成以最高法院“总对总”执行网络查控系统为主,以省法院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西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部门建立的“点对点”、“点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为补充的立体执行网络查控系统。

        多举并措,破解执行难题

        2019年12月26日,海东中院与青海法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互联网助力悬赏执行”合作协议,引入社会力量,形成破解执行难合力。

          作为全省首家引入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展悬赏执行的法院,此次开展“互联网+执行”工作是海东中院解决“执行难”跨界合作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海东中院执行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有执行悬赏需求的申请执行人,法院将一改往日“满街贴公告”的悬赏方式,直接引导申请执行人通过“法信悬赏执行平台”进行悬赏登记,通过互联网对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及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全民查找”,凡提供相关线索,致使法院根据线索查找到被执行人并实际控制的,根据举报线索执行标的实际到位情况,将给予举报人一定的资金奖励。

        此项举措既能在执行过程中增加群众举报“失信被执行人”的参与度,进一步挤压“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又能降低申请执行人的悬赏成本,还能有效减轻案多人少的矛盾,为执行法官减负,最终达到“举报人有奖、申请人实现债权、法院执结案件、失信被执行人无处藏身”的目的。

        2019年5月10日,海西中院与中国人保财险海西州分公司在执行指挥中心举行战略合作暨执行救助保险签约仪式;7月10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法院与中国人保财险玛沁支公司举行战略合作暨执行救助保险签约仪式。

        “执行救助保险签约仪式将有效推动法院执行工作,缓解当前执行难问题。实行执行救助,也是落实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省高级法院执行局综合协调处处长那亮告诉记者。

        据统计,近四年来,全省法院共发放司法救助金1284.64万元,惠及573件案件800余人。

        除上述举措外,省内部分法院系统引入“天眼”系统,针对“人难找”问题有的放矢,使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无处循形;充分借助网络司法拍卖平台,极速执行财产处置和变现,有效破解“查封财产处置难”问题;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寻得被执行人线索的案例更是不在少数。

        “自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以来,全省法院人开拓思路,多举并措,借助了网络和技术手段,切实化解了案多人少矛盾,提高了执行工作的效率。”那亮说。

        历经千辛,只为让人民群众满意

        2018年7月,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明国、常务副院长乔健和时任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杨智建正在玉树出差,督导检查玉树两级法院执行工作情况,最高院电话通知,我省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执行工作评估省份。

        “得知消息后,陈院长和乔院长坐在那里,两个人都沉默了。”杨智建回忆“早在第三方评估开始之前,最高院组织专人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过督导检查,当时被选为全国首批评估省份,一方面是对我省执行工作的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迎检准备,领导的压力可想而知。

        2016年6月,杨智建临危受命,从省法院当时的审监二庭调整至执行局工作。履新之初最大的挑战就是缺人,“案多人少矛盾太突出了,这是全省三级法院共有的难题”。杨智建说,最高院要求执行局工作人员不得少于全院干警的15%,法官比例不低于其他业务部门。院党组高度重视,要求院政治部迅速在全院抽调干警,短时间内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执行队伍。

        缺人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该扭转人们的观念了。

        “法庭审判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工作是为了使权益真正实现。无论审判结果是赔偿十元还是赔偿十万元,只有案款到手了,当事人才会真正满意。”杨智建说。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执行工作的了解都不够,社会普遍认为执行工作是法院一家的事情。当事人也会认为,案子判完了,法院立马就应该把钱给他。为了改变这一固有观念,全省多家单位联动,构建了执行工作大格局。

        为了确保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陈明国院长亲自挂帅召开全省法院执行工作视频督导会议。据了解,执行攻坚最紧张的时候,督导会议从每月一次增加至每月两次,全省法院根据质效监管系统的26项指标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法院领导要在督导会议上作检讨。

        作为省高院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乔健经常一天内往返三四个法院,“加班加点工作,一下车就开始检查,案卷都是一个一个亲自翻阅,靠往返路上的时间补觉。”杨智建说。

        杨智建说,比他们更辛苦的,是全省数百名执行干警。“三年来,执行局的灯绝对是每个法院亮到最晚的,也有不少干警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但大家鲜有怨言。

        三年攻坚,全省法院执行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法庭判决落到实处,全省法院人坚守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初心,为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不懈努力,并乘胜追击、乘势而上,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努力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门源法院:年前执行再发力 “失信被执行人”年关变难关
    为进一步强化涉民生案件执行工作力度,法院
全年受理案件突破12万件 青海高院工作报告通过率创历史新高
    1月19日上午,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98.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