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湟鱼“生命通道”
近日,地处西宁市北郊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一片安静,中心一侧的一大片池塘里,满是嬉戏追闹的小湟鱼。再过几天,它们将离开西宁,回到阔别一年的故乡。
★增殖放流★
每年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的过程中,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原河道采集一些裸鲤亲本,经过现场人工受精,原水人工孵化以后,再把鱼苗运回西宁池塘培育。在西宁经过一年的培育,裸鲤鱼苗体重达到5克至8克,规格达到7.5厘米至10厘米时,科研人员又将这些鱼苗运至青海湖边,放流到原采集的河流,最终回到青海湖。
“为了保护青海湖裸鲤基因不受人为破坏,从采集到放流,采取的是最原始、最生态的育苗模式,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生物措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史建全说,经过人工培育的裸鲤鱼苗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培育长大后更加适应青海湖的生存环境。
★疏通通道★
每年的6月至8月,是青海湖湟鱼的洄游产卵期。这时,生活在青海湖的成千上万的亲鱼,争先恐后地溯河洄游重返故乡,生殖后代。早些年,因为拦河筑坝,大量湟鱼在产卵河道被搁浅。
湟鱼死于产卵路上,除了自然原因,在泉吉河、沙柳河等几条河流,都筑有为环湖农场和农牧民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坝,这种筑坝截流的取水方式,导致大量洄游产卵的湟鱼无法抵达产卵场。
“解决人鱼争水的矛盾,就是在一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史建全说,基于这样一个因素,2008年至2009年,与台湾“清华大学生命工程学院”合作,对产卵湟鱼到底能克服多大的流速、跳跃高度做了精密的研究和实践之后,研发出用金属制作的人工过鱼通道。
让人欣喜的是,在水坝放置金属过鱼通道的第一年,准备去产卵的湟鱼顺利通过通道,进入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广阔的产卵场。经过两年的运行,当地政府将人工过鱼通道,改造成为全国唯一的“开放式阶梯型”的人工过鱼通道,取得了鱼农双赢的良好效果。
★鱼鸟共存★
“青海湖的湟鱼就是为栖居在鸟岛的各种鸟类服务的,也就是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如果没有足够的湟鱼,那么鸟不会飞到青海湖。”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前,鸟岛的鸟类数量不足10万只,品种只有160余种,而到2012年,数量翻到了20余万只,品种达到200余种。因为裸鲤资源的恢复,整个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在近十年的人工增殖放流工程实施中,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科研人员,对青海湖渔业生态环境、水体理化因子、湖泊渔业生产力、裸鲤资源蕴藏量做了大量的监测采集工作,得到翔实的数据,为今后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