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海东印记
青海新闻网讯 站在蚂蚁山顶俯瞰,年轻的乐都区的轮廓已然清晰。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如一夜春风般让这里焕然一新。这里正在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打造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海东印记!
两大“核心”率先崛起
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正式成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新主角”。按照“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和“三年初具城市形态,五年形成城市功能”的总体要求,着眼城市长远发展,乐都、平安共同作为海东市核心城区踏上了大刀阔斧的建设之路。
根据“一市两区四县”的战略发展格局,《海东市核心区规划》、《乐都朝阳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平安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逐一编制完成,“同城规划、同步建设、组团发展”的规划思路,使海东的主中心为乐都中心片区,包括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市级公共功能;副中心为平安新城,是立足机场、辐射全省的商务区。
在城市建设中,乐都区以片区开发建设为核心,坚持新建与改旧并举、文明与宜居并建,着力拉框架、抓配套、创精品、出特色、提品位,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重点实施了一批城乡道路、桥梁、垃圾处理、生态绿化、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而作为核心区之一的平安在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积极建设平安新城商务区,建设总部基地、会展中心、空港服务业,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城市片区。
“地下文章”独领风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已然成为海东市核心区规划建设的一大亮点。自去年6月开工建设首批综合管廊工程以来,目前已建成11.7公里,计划到2030年,规划建设管廊123公里,并明确给水、通信、电力、供热、燃气及部分排水6类管线入廊敷设。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打基础、利长远’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各类市政管线和地下基础设施的协调,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加强城市街景整治和环境改善。”海东市政府做出了这样的总体部署。
不难看出,地下管廊建设是为了使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适应海东“撤地建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经常出现的反复开挖、反复破路、重复建设等“通病”的出现。
早在撤地设市之初,海东市便将管廊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重要内涵,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专项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系统推进,相互衔接。同时,大胆突破管廊的固有设计思路,在参考现行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从选址、断面、结构形式等多方面设计,形成切合海东实际的、具有海东特色的综合管廊。按照“先新城、后老城,先干道、后支路,先重要节点,后全线铺开”的原则,首先选择朝阳山片区、职教城片区、大地湾片区、医疗城片区、三河六岸片区等新建城区范围内建设管廊。
交通动脉四通八达
兰新高铁开通,海东西、乐都、民和等站场投运,海东市步入高铁时代;
隆循高速、循大高速、民小一级、川大一级、扎碾二级、绕城环线二级等6条国省干线公路开工建设;
乐都客运站建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95公里……
交通运输对海东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海东市不仅实现以铁路客货分开、平阿兰西全互通为代表的公铁路网统筹协调发展,更是在核心区内布局为“两主四辅”的客运结构。同时依托原有的物流中心,不断整合资源,形成乐都货运枢纽和平西综合货运枢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延伸西宁市域轨道机场线至平安、乐都,在海东市核心区预留三处轨道车场,轨道交通正式加入海东交通规划。
在今年,海东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年内将完成新增50辆公交车和6条公交线路等重点任务。
如今,海东城市群建设进入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东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的新要求明确了海东市建设生态山水城市的新目标,新城区建设框架全面拉开,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在成功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城市的同时,海东市已迈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时代。
据海东市负责人介绍,预计到“十二五”末,海东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海东市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城市人口65万人以上,城市化水平40%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突破70平方公里。
海东,终将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