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刚:复兴佛教文化可提高国家软实力
日前,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宗教文化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佛通社社长扶刚博士就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对人类利益福祉与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成果在北京与记者进行了详细交流。扶刚表示:中国佛教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理教义所蕴含的丰富佛学思想与巨大精神能量是世界为人类造福的重要智慧宝藏。全社会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一起支持和参与优秀佛教文化的复兴,提高佛教文化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扶刚对记者说:佛教思想是自利利他、普渡众生的。2500年以来,佛教超越种族与国界,东渐西输,南传北播,已成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在生活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思想互联化的大势中,我们深感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佛教可以契理应机地为人类的整体和平“供大智慧、放大光明,做大贡献”。现在人类科技与物质生活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环境与生存状态,更强烈地冲击着我们以往的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着优越物质的同时,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灵魂贫困;也面临贫富悬殊、空气污染、生态危机的困境;更有恐怖袭击、战争冲突,灾害灾难的威胁产生。人类正在为此努力的寻求答案。
扶刚特别强调,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重点讲道:“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由此可知,中国佛教界早就对亚洲与世界发展贡献价值与力量!
扶刚认为,万法应缘而生。因此,当下人类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承担着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近十年来,全球佛教界都很重视以佛教方法改善现实人生。他们积极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人类高尚事业。世界性佛教活动已纷纷涌现,各国佛教界开始跨国界、跨语系合作行动,“世界佛教一体化”的理念与格局正在形成。
2004年10月,中国两岸四地的热心佛教人士共发大愿,向世界佛教四众弟子和一切关心、护持佛教的善知识倡议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此举很快得到了韩国、日本佛教界的响应与支持。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1月,经过两岸四地佛教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大陆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已得到40多个国家佛教界的响应。中国政府明确表示积极支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佛教盛会。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举办。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学术界、企业界、文艺界、政界等代表1000余人出席。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国际性佛教大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主办的世界性宗教大会。举国关心,举世瞩目。当时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生接见了嘉宾代表,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先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女士专程到会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宣读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的贺信。孟加拉国前总理卡莉达·齐亚、英国菲利普亲王向大会发来贺信。
扶刚说:这是中国政府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和落实中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信仰自由权利,支持中国佛教界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佛教界认为,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心灵,一个论坛可以播撒无数的希望种子与和平之光。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面对这个不安宁的世界,中国版的“世界佛教论坛”已为全球吹来一股和气之风。“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为人类争取一个“六和新愿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共同为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努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于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市开幕、台北市闭幕。 该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带着对世界和谐的美好祝愿,广纳群言、广聚善缘,论坛充分地展现了“和合”之意。是一次中华佛教风采的呈现,也是一次佛教文化魅力的展示,更是一次世界佛教的因缘际会。其中五个文化展的佛教文物、佛教书画、佛教工艺品、佛教陶瓷、佛教摄影等项目反映良好。此次与会佛教人士分布近60个国家和地区。论坛分别就佛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大藏经的整理、佛教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发展、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相发展、佛教与科学、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佛教的传播与民族、佛教的组织管理、佛教的弘法传播、佛教的艺文事业、佛教的慈善关怀、佛教的心灵环保、佛教与现代性、佛教的国际交流、佛教的宗派融合等议题进行有效探讨。充分把“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融于一体,契合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内涵,也很符合国际性文化对话、交流、合作的潮流。
2012年4月26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隆重开幕。该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生特别发来贺电。来自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佛教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出席开幕式。同时,应香港佛教界、澳门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礼请,南京栖霞寺佛顶骨舍利于2013年4月25日至30日在香港、30日至5月4日赴澳门接受瞻礼供奉。
扶刚认为,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不同的文明和宗教,不同的人群和阶层,共同组成了我们精彩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呈现丰富,世界于多元中蕴含生机。缘起理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与基石,也是世界生住坏空的根本法则。“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万物因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因此,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合”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除纷争、营造和谐、维护和平、享受幸福。
扶刚与清华老教授胡照华先生留影
佛教有些文化体验项目如“千僧斋——中国汉传佛教寺院过堂体验”。这一活动足可以启发世人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向人们展现中国汉传佛教的生活传统,达到展示内观自省、感恩惜福、知足常乐、慈悲平等、绿色环保等佛教文明精神,对社会道风感化与提升作用很大。
扶刚对记者强调,“灵山梵宫”是世界佛教论坛为人类创造的“当代经典,后世文物”,它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大量运用高大的石材廊柱、大跨度的梁柱,搭建出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梵宫建筑构造的巧妙、完美无缺的设计堪称佛教建筑中的鸟巢。走进梵宫,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灿夺目的琉璃巨制、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还有恢宏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壁画,仿佛走入一个包罗万象的精品博物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这些汇集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瑰宝的艺术珍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活灵活现,将佛教的庄严威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梵宫中最具特色的“灵山圣坛”是具有会议和演出等多功能的综合厅,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进行会议活动。林兆华、何训田等国内顶尖导演团队联手创编的大型佛教音乐剧——《觉悟之路》经常在灵山圣坛上演。这部音乐大典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如梦如幻的“宇宙灵魂圣晏”。
扶刚表示,中国每次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魅力都很大。可以轻松吸引来自全世界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政商名流、专家学者、护法居士、社会贤达云集中国,这种极富良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很珍贵的!我们可以引导这种“宝贵美善力量”参与到中国的慈善、环保、文化、音乐、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事业发展。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佛教文化和世界主流文明的交流互鉴合作。应该可以说,中国“世界佛教论坛”所感召世界支持中国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能量的加强版,更可以堪称全球佛教文化界的“东方达沃斯”。世界佛教文化中心在中国,全球佛教领导力量也在中国!
因此,我们有责任不停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佛教的慈爱智慧,让大家一起来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佛学为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服务。通过佛学智慧的力量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创造财富。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佛学实实在在为人类造福。大力推动佛教艺术方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提升能力,让大家在持续的佛学智慧滋养中提高自我,共同寻求更多进步阶梯。
扶刚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佛教的宇宙胸怀。对待不同文明,佛教都可兼容并包。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佛教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领头羊。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实现这些使命佛教可以给不同文明互动合作提供智慧与营养,更可以给大家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完美实现。道德境界的丰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中国佛教文明必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中大显身手。因为佛教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新进步的要求,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佛教文化新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具有当代特色价值的佛教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佛教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佛教遗产、书写在佛经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确保中华佛教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智慧动力。所以,中国佛教文化一定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繁荣立下新的丰碑。
扶刚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自成立之日起,他们就明确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现象。佛教传入中国,历史长久,覆盖面广,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研究机构,认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把它看作外来文化。为放眼世界与世界接轨,他们将佛教史作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辟新领域。分别从佛教通史,进而扩展到断代史的研究;从佛教理论拓展到佛教宗派、佛教艺术;从汉传佛教开拓到藏传佛教。他们还开辟了佛教文献学这一新领域。在宋、元、明、清诸多版本大藏经之外,编辑了带有新中国标志的《中华大藏经》。因为,中国有别于印度本土佛教,在东亚自成体系。中国佛教与邻国有过密切交流,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该佛教研究室负担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任务,与世界佛教研究学者搭起了宝贵的友谊桥梁,并取得多方受益的好成果。
扶刚总干事会见中国佛协名誉会长果孝大师
除该佛教研究室外,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还有陕西、四川、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相应的佛教研究机构,并系统开设了佛教专业课程。以著名佛学专家杨曾文老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魏德东教授为新秀的中青年学者们相继茁壮成长,他们毫不疲倦地在中国佛教文化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并且正在用辛勤与努力向人类奉献着第一流的研究成果,以实绩为中华文化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扶刚认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慈悲济世。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接触佛法,离苦得乐,入世救世。一方面要努力开发其内在智慧以自利;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利他。佛教事业的良好动机要求出家人是视富贵如浮云。既非为名,又非求利。何必精于学、勤于业、劳终日,究竟其动机何在?目的何在?完全是由于其慈悲心和责任感所驱使。把佛陀的悲和智融化于自己的骨髓中。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1、大慈:要以为人群谋幸福为职责;2、大悲:以替社会除灾害为己任;3、大喜:要心胸豁达,涵容一切,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平等爱护众生,视他人之乐为自己的快乐,视他人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对有益世道人心的善行美事,无不衷诚赞叹随喜,竭力协助;4、大舍:要当仁不让,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协助他人的成功,但不自夸、不居功、不记怨、不恋亲,冤亲平等,人我俱忘。将小我溶入于大我中。可知佛教事业的动机,既非基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更非以个人的荣辱兴衰为出发,而是基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大精神。
扶刚说,佛教事业富有多样的社会价值与贡献。它在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同时,最终目的是在于净化人心、改善社会、福利群众。一般来说佛教事业是从事文化教育与慈善工作。因为文化教育事业可以直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慈善工作可以直接救济众生,福利社会。今日社会之不良现象是人心不自觉造成的。只要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国与国间充满着矛盾与冲突,人与人之间隐藏着不协调的因素。如果欲想改善社会、净化人心,运用佛教文化的真理来促进人性的自觉,尽量用佛教慈悲的道德生活去感化与影响。佛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物我同体的。人应该本其良知良能来激发互爱互助的精神,去爱一切人,救一切人,甚至爱护凡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教育还可以使人开发智慧、了解真理、认识人生、提升自己。同时教导人驱除心中的嗔痴烦恼,鼓励人过着自他兼利的道德生活,以取消人类互相仇视的心理,拯救社会互相伤害的危机。以舍己为人的精神代替贪心;以忍让宽恕的胸襟来溶化内心的嗔恨;以智慧之光照破愚痴的黑暗。那么,我们人生该是良善美好的,真实觉悟的;我们的社会是互助合作、共荣共存、和谐愉快的。佛教慈善是直接济世益群,福利社会:佛教诊所,佛教医院,佛教敬老院,临时赈济等。也可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人物,实行潜移默化的服务。以促进个人的自觉,净化身心,利己利人。反省自己,认识现代的需要,认清自己所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事业的雄心,以更好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化、教育、艺术、慈善等工作。
扶刚特别表示,佛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而且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佛教不仅在传统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
一、佛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从思想价值到社会制度再到物质文明的各个方面的有机部分。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根基上存在和演化,人们无法抹去它的存在,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佛教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骨髓的方方面面,离开了佛教,中国社会不仅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离不开佛教,而且促进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佛教。事实上要保证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佛教是极其重要的宝贵财富,必须基于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传统。并通过中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由于短期内还没有任何宗教或其他的东西能取代佛教在今天中国的地位,所以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佛教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它是实现这种稳定和秩序的终极思想基础。
二、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离不开佛教。思想文化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不能超越先人和传统的渐进积累的过程,而且思想文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不可能抛开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来发展,而只能在它们的基础上来发展和提升。很显然,要保持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性价值以及它的独特发展取向,佛教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种思想文化要有它的价值,就必须保持其独特性,而在当今世界,要形成和保持思想文化的独特性,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继承和保持传统,因为创造一种独特性是很困难的,即使今天能够创造一些东西,但要保持下来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保持中国思想文化特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和保持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由此也显示出佛教在这中间的重要地位。
三,当今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思想文化有直接关系的事业的发展,需要佛教作为其重要的精神源泉。要发展各项事业,就需要相应的资源,但现实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各种物质资源更是如此,而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创造和开发难度又非常巨大。但最具有运用价值、最能产生效益,同时也是别人所没有的资源就是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唯一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运用我们具有先天的优势,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与我们争抢。而且这种资源也最经济、最环保,还可以不断运用,不像物质资源,开发不仅耗费大,易导致污染,而且消耗掉就没有了,只能一次使用。可见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多么的宝贵,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扶刚认为我们应该重视佛教文化资源9大价值:
1、宗教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首先是一种宗教文化价值,它具有宗教文化的一切性质。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修行观,为人们的生活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对于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功能和文化导向功能。
2、思想智慧价值
佛教文化其思想理论还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尤其是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不仅理论完备,思考周密,逻辑严谨,而且充满着哲人的智慧,使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能直达根底,让人们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使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能不再执着,有所觉悟,豁然开朗,超然面对,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而这种生活智慧恰恰是当今社会人们所缺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道德教化价值
佛教文化虽然是作为宗教文化产生存在的,但它的一个突出作用则是它的道德教化功能,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尤其明显。由此对信仰者产生教化引导作用,自然可以促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在现世生活中行善积德,避免作恶犯科。这在客观上无疑对整个社会具有道德净化和提升的作用。
4、文物遗产价值
佛教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不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明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财富,这些财富以典籍、建筑、神像、法器、绘画、音乐、仪式、制度等形式流传于世,成为当今社会宝贵的文物遗产资源,不仅可以供人们研究欣赏,而且许多东西还可以供人们使用、实践,体现出其重要的文物遗产价值。
5、文学艺术价值
由于佛教传播的需要,佛教创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及建筑、塑像、音乐、小说、故事等文学艺术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很好地宣传了佛教,而且也构成了佛教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可以供人们欣赏,同时也是当代人们艺术创造的源泉。
6、旅游观光价值
在今天的中国,没有任何传统东西能像佛教那样保留得那么完整、丰富。佛教的寺院、建筑、神像、经书、法器、石刻、书法、绘画、音乐、仪轨、法事、修行等,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许多东西还能让人们参与体会。这些都可以给人以新的感受和享受,更能陶冶人的身心,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资源。看看当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旅游事业,人们自然就知道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观光资源中的重要价值了。
7、慈善公益价值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强调利乐众生,慈悲为怀,把行善积德看成是修行的基本内容,这就为佛教徒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所以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慈善公益都是佛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哪里有佛教存在,哪里就有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在今天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无疑需要有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出来为慈善公益事业做贡献。很显然,佛教所蕴藏的巨大慈善公益资源是今天我们发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所不容忽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8、养生保健价值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方法来看,佛教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理论及有关修行的各种方法,都是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从思想理论上来说,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核心的理论能让人更超脱地来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从而减少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精神上的痛苦烦恼,这自然是有利于精神健康的;从修行方法上来看,以八正道或戒定慧三学为根本的修行方法也有利于人的身心调养,尤其是从其发展出来的禅修、瑜伽、武术等都具有明显的养生保健作用,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实践运用。
9、团结统一价值
佛教文化可以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等各种人因佛教共同理念而团结在一起,统一行善积德面对挑战与困难。
扶刚博士最后强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认为:在儒、释、道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中,佛教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慈悲济世的宗教情怀为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提供了信仰支撑和心灵关怀,使中国文化的特征更加突显,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佛教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学诚会长郑重表示:要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以后会进一步加大佛教培养人才的力度,尤其是中国佛教要走出国门。要让我们的佛教人才不仅要懂佛教,更要能懂外语,还要能懂不同的语境文化和它的文化背景。未来也将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继续同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让更多国际友人能听到“中国佛教好声音”。并为化解世界性危机和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出中国佛教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