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大合唱”越来越嘹亮——海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系列报道之四
初春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大地,苍茫而静谧。所到之处,目之所及,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排排整洁的村户别具一格;一个个扶贫产业落地生根……这是海南各族儿女团结进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也是海南州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扶贫产业,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取得的丰硕成果。2016年,海南州全年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21.23亿元,全州7788名贫困人口脱贫、29个贫困村和同德县脱贫摘帽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锦上添花。
精准扶贫改善南部三乡
南部三乡,指的是海南州兴海县南部龙藏、中铁、温泉三个乡,辖21个行政村,共有牧民5024户22148人,总面积47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地区。三乡地理位置相连,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无明显差异。由于三乡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牧民群众贫困面大,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属典型的连片贫困落后地区,也是全州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地区。
有这样一组数据说明南部三乡的贫困程度:
此次重点扶贫攻坚战实施的几年前,三乡公路总里程1099公里,均为等外砂路或简易砂路,雨雪天气经常断路;21个村中只有4个村有硬化路面,村级道路通畅率为19%;许多牧户的生产生活资料仍然依靠牛驮人扛的方法运输;
共有住房困难户2281户、无房户643户,占牧户总数的58.2%;2281户住房困难户均居住在简易土坯房中,其中1990户未达到标准住房面积;643户无房户中有161户居住在畜棚中,482户居住在帐篷中;
三乡21个村只有6个村基本实现通讯覆盖;供水率仅为31.5%,15173人17.77万头(只)牲畜饮水依靠天然河道地表水;
5024户中,无电户2251户,大网覆盖512户,覆盖率10%;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2891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58%;
……
由于南部三乡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集中力量对南部三乡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工程,成为海南州扶贫工作的又一中心任务和重大举措。
光阴荏苒,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而今,这里的牧民生产生活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今年2月,元宵节刚过,兴海县交通运输局招标办的苏庆龙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对温泉乡东沟桥等8座村内桥梁进行招投标,招标计划在年前就已通过,计划投入资金480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十二五期间,海南州全面加强城乡道路建设,打通了一段又一段经济发展的“血脉”,为整体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部三乡的交通难问题也不断得到改善。
州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马晓说,今年州县还将重点建设南部三乡乡道4条92公里,后期建设村道12条420公里,力争2018年乡村道路通畅率达到80%。
兴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卉介绍,县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南部中铁、龙藏、温泉三乡扶贫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2011年开始,南部三乡共完成各类投资2.2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项目,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截至目前,三乡8村1375户4839人纳入并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新型合作医疗牧民参合率达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牧民达到7641人;通过整合游牧民定居、三江源移民安置等项目,累计解决了2100户游牧民住房问题。
整体脱贫造福同德百姓
2012年前,同德县73个行政村中30个村部分地区不通水,2.3万人、44.3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一半牧户看不到卫星电视,4630户不通电,1227户没有房子,2901户没有牲畜。全县6.5万人口有3.69万名贫困农牧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普遍,群众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渠道狭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特殊的贫困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决定通过三年时间,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六大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同德特殊类型贫困问题。
三年来,同德县依托扶贫攻坚规划,按照三三布局的扶贫总体思路,下大力气彻底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改善贫困落后的现状。所谓三三布局,即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三分之一的牧户在草场放牧。三年来,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项目700多个,创造了县级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和无房户问题;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等六个全省牧区第一,被誉为青海扶贫的同德经验。
2016年12月24日,同德县召开了脱贫摘帽工作省级考核验收会。通过深入5个乡镇、29个贫困村入户调查,考核组表示:该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能够如期实现整体脱贫。
在同德县城新区,道路平坦整洁,路灯高大别致;一栋栋居民楼鳞次栉比,一幢幢办公楼、商用楼风格多样。寄宿制小学、大型超市、商业步行街、医院等错落有致、设施完善。据悉,同德县新城区累计投资6.9亿元,规划面积为3.1平方公里,建成牧民定居楼房1008套、城镇保障性住房1185套,可满足4个乡镇、1.5万人居住、办公需求。
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旦巴达杰高兴地介绍,总投资1.69亿元、占地28.8公顷的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也于2015年9月陆续投产运营,园区内有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铜艺加工、有机畜产品冷链基地等13家企业,园区完全投运后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1.8亿元,可吸纳就业1264人。
扶贫创新惠及贫困群众
拓宽贫困户脱贫渠道、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多种扶贫模式等方式,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有效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十二五期间,海南州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多种模式精准扶贫,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为海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补上了短板。”州委副书记更藏说。
塔拉滩,距共和县城12公里,海南州生态光伏发电园区建于此。园区内,一排排光伏板静静的覆盖在电场上,一眼望不到头。园区从2012年开工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有23家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建成,全部实现并网发电。2015年,共和县被确定为光伏扶贫项目试点县,扎卜达村、珠玉村、黄河村等8个村成为项目村,直接参与“光伏扶贫”项目的人达到1000多户4475人。目前,这里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群,也是海南州利用新型产业开发推进精准扶贫的典型。
依托丰富的光能资源,近年来海南州针对共和、贵南、兴海三县贫困地区特点,建立了精确到户的光伏扶贫实施方案。2015年引资投资4.5亿元,分别在共和县廿地乡、贵南县茫曲镇、兴海县子科滩镇建设光伏电站三座。项目投产后,每年为全州27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补助4000元,连续补助20年,惠及贫困群众5.56万余户,补助总金额达2.2亿元。
在扶贫攻坚中,金融扶贫也成为海南州扶贫项目中的一个亮点。农发行海南州分行目前已发放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亿元,主要用于棚改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将惠及800余户棚户区居民,改善2300余人住房和生活条件。
业已建起的贵南县塔秀村赛马场、观景台旅游项目,场地年租赁费达14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贵德县总投资3300万元的省级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年收益达3070万元,带动9个村的近8000人实现劳动创收……
一路走来,三月的贵德冬小麦已经返青。在拉西瓦镇尼那村,村道两边整齐的民房一直延伸到了县城。家家户户门前的木栅栏点缀着乡村道路,也展示着这个县依托旅游业推进精准扶贫的靓丽风景线。
一路走,一路看。一个个项目通过就业扶贫、医疗扶贫、电商扶贫、创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举措,海南州打出了一套套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组合拳”,且都呈现出推进速度快、实际效果好、亮点多、后劲足的喜人势头。政府与社会各界联手扶贫攻坚已在海南州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合唱”,且越来越嘹亮,响彻广袤的海南大地。(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