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一线故事: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青海新闻网讯 八月的泥麻隆村,风清日暖,细草如茵。
走进村里,硬化道路正在被拓宽,村口正在修建广场,附近的不少人家都在新建房屋。
泥麻隆村党支部书记汪治才说,今年正在进行的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现在他们有自己的产业了,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村民腰包鼓了,有钱可以修新房了。
汪治才提到的产业就是从2013年开始建立起来的中藏药材种植产业。
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是半浅半脑地区,全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口常年外出打工谋生,其中430人是“扶贫对象”,依靠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人均年收入仅5000余元,这就是泥麻隆村2013年以前的光景。
“眼看着好多村子都依靠蔬菜种植等产业脱贫致富了,我作为村支书,既眼热也心焦啊!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啥好点子,我就找到了县扶贫办。刚好县上要组织人员去甘肃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参观学习中藏药材的种植,就让我们也派上几个代表一起去,回来先试种,要是成功了,第二年就开始给我们拨专项扶贫资金。我当时就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打‘翻身仗’的绝佳机会!”回想起事情的始端,汪治才仍然抑制不住激动。
泥麻隆村当年试种了大黄、党参、黄芪等药材450亩,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5000元以上。与种植传统粮食相比,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们自然是喜不自胜!
而且,泥麻隆村种植的党参、黄芪经省内及甘肃等地专家鉴定为品质优秀等级。
因为试种成功,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辽宁援助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项目也“花落”泥麻隆村,让曾经的贫困村彻底“洗贫”,打了一场调结构、促增收、发展特色产业的翻身仗。
“可以说,从2013年开始,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治才颇为自豪地说。这种变化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你看后面的这个院子,是在西宁工作的村民回来修建的,一有空闲,就一家老小的回来度假。以前,大家都想着搬走,到大城市里去扎根,现在反过来了,你说我们的日子好不好?”村民赵邦龙有几分得意地反问记者。
曾经的泥麻隆村,40岁以下的单身汉不少。因为穷,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 而现在,光去年嫁进来的姑娘就有10位。因为中藏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
走进村里种植大户汪治全的家,外观气派的房屋里面装修精致,铺了地暖的客厅里,花草繁茂。
“房子是去年新翻修的,去年种了27亩药材,收入相当可观。村里还打算建药材粗加工厂,家门口挣钱就是好啊!今年我种了40亩,希望到时候有个好收成好价格。”汪治全说。
汪治全提到的粗加工厂是泥麻隆村中藏药材种植产业的进一步延伸。药材从地里挖出来直接卖是一个价格,粗加工之后卖是一个价格,要是再深加工,又是另一个价格了。
“我们现在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投入最大,风险最大,要改变这个状况,掌握更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就需要延伸产业链。长远来看,我们还是得建立自己的深加工厂。”汪治才颇有远见地说。
每亩2000多元的投入,与种植小麦、油菜等相比,高出了许多倍。目前,全村80%以上的土地都种上了药材。
如今的泥麻隆村开始变得整洁美丽,农业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成为湟中县优质药材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一大亮点。
泥麻隆村的药材种植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庄的种植积极性,随着规模的扩大和链条的延伸,可以帮助更多的群众脱贫。汪治才谈到将来的打算,可谓信心满满。围绕中藏药材展开的规划蓝图尽在他的心中,只待一步步稳健地实施……泥麻隆村村民的日子必然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