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 一线故事:随“第一书记”陈波下乡记
青海新闻网讯 不久前,当冬日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马玉梅家的院子里,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她家。
马玉梅年近七十,是祁连县八宝镇黄藏寺村的一个低保户,智力残疾的女儿是身边唯一的亲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母女俩每月仅依靠养老金和低保金维持生计。敲开她家门的正是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派来黄藏寺村驻村的“第一书记”陈波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孙洪轶,以及村主任马鸿福。
马玉梅热情地招呼几人进屋,脸上却带着尴尬。一个土炕、一个柜子、一张破旧不堪的桌子,便是屋里全部的家当了。看到这里,陈波心里一寒,皱了皱眉头,说不出的难受。
“老人家,家里总共几口人啊?”
“就我和丫头两个。”
村主任悄悄对陈波说道:“丫头有精神疾病,可怜的很呐。”
村主任接着对马玉梅说:“书记是来了解情况的,家里有啥困难都可以说,我们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前两天就给村里的那两个孤儿解决了长期帮扶的问题。”
马玉梅虽然有些胆怯,但还是开口道:“家里没多少收入,但糊口还是没问题的,不过房子有些破了,实在是没能力修。”
听到这里,陈波立马拿起电话联系了起来,几分钟后挂断电话的他如释重负,微笑着告诉老人:“老人家,别着急,县上我已经说好了,明年危房改造就有你们家,过了这个冬,咱们就修房子。”
听到这个消息,马玉梅显然是太惊讶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太谢谢了,以前政府给我们发生活费,现在政府又要修房子,你们都是我们的亲人。”陈波安慰老人,寒暄中又在本子上记了很多事。从2015年10月30号入村开始工作,他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村主任介绍,黄藏寺村是一个以半农半牧型经济为主的贫困村,全村有三个社,435户1517人,由回族、汉族、藏族等6个民族构成,贫困人口占到了21%。
陈波告诉记者:“真正了解情况后才感到这个村的扶贫工作确实比较难,没有产业经济,贫困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也不少。摸排调查的工作一结束,我们立马就召开讨论会,商量下一步的打算。”
回去的路上,陈波的电话不时响起,似乎商量着什么。村主任马鸿福解释道:“据调查,村里有100多名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陈波书记联系了附近黄藏寺水库的施工队,春天开工就落实劳务输出的事情,刚刚就是在和对方沟通。”“水库建设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祁连县规划将在黄藏寺村附近修建旅游景区,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好消息,我们还打算支持村民开设超市、餐馆、房屋租赁等,这样能在短期内解决一部分人的增收问题。以后我们筹划把这里打造成旅游生态村,这使黄藏寺村走上富裕又多了一条增收路。”陈波说。
虽然担子重,但陈波对黄藏寺村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接下来,我们先设立严格的村规民约,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村民的思想素质,再借助周边优势,逐渐扩宽村民们的增收渠道,相信实现大家脱贫致富的梦想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