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架起脱贫致富桥梁——扶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五

13.11.2015  23:40

   冬日的暖阳照在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刚刚收拾利索的田地上,庄廓院子里铺满了晒着的粮食。一大早,才让杰就叫上平日里一起干活的邻居,夹着个笔记本向村上的政务服务中心走去。

  这两天,才让杰每天都按时参加扶贫(驻村)工作队与西宁大众职业技术学校合办的电焊工培训班。在为期一个月的“雨露计划”电焊工培训班里,他和乡亲们一起接受技能培训。“我有些电焊的基础,想着在获得了结业证后,开一个自己的电焊铺,这样就可以为家里多挣些生活费了。”才让杰高兴地说。在班彦村,这几天像才让杰一样高兴地还有很多人,他们参加电焊培训班学到电焊技术后,又多了一条增收路。

  “十二五”以来,海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海东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和“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要求,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贫困村劳动力就业面不断扩大,增收渠道更广了。

  根据贫困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海东市在培训工作中采用“因人制宜、分类培训”的办法,联合全市45家职业培训机构和3家创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差异,对16至40岁之间的劳动力进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培训工种,如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电焊技术等。同时,按照贫困村农民的性别、市场需求、“小订单”岗位和周边环境等差异,进行适应不同特点的工种培训,通过“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

  目前,海东市45家培训机构涉及培训工种38个。从2011年至2015年,全市完成二、三产城乡劳动力政府补贴就业培训13万人,培训转移率达90%以上,培训合格后参加技能鉴定近10万人。培育注册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民族餐饮、“平安绣”民族刺绣、“金秋拾棉”、“枸杞采摘”季节性劳务输出等特色劳务品牌。同时,这些特色品牌已经成为海东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最重要的途径,已成为海东市最具活力的富民产业。